没卡号没密码,怎么盗窃?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却将这样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2009年10月25日,何彬彬持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圆鼎借记卡到信用社取现金,发现银行卡上的钱少了1000元,是在十天前分两次支取,每次支取500元。“卡上的钱哪儿去了?”他回家问妻子,妻子说近一段时间未从卡上取过钱。面对卡上突然“消失”的钱,何彬彬怀疑卡出了问题。担心卡上的钱会继续“缩水”,便将剩下的钱全部取出,并报案。
很快,公安机关查明,何彬彬银行卡上那1000元被人十天前分两次转移到了一部手机卡上,并锁定了该手机的使用者朱庆。
朱庆,18岁,不久前从职校辍学,喜好上网,经常沉迷网吧,甚至夜不归宿,并结交了一帮喜好相同的“朋友”。
朱庆归案后交代,在过去几个月时间里,他多次单独或伙同他人盗取多名被害人银行卡上的钱,转移到手机卡上,用于上网玩游戏。随后,朱庆的同伙张军、王成、刘牛相继落网,陈华、余晓迫于压力投案自首。
让办案人员震惊的是,这些犯罪嫌疑人竟是一群“孩子”。
“首犯”张军,17岁,一名职校学生,满脸稚气,经常沉迷于网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过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张军经常逃学,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父母所给“生活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张军的需要。如何才能潇洒地应对生活?张军动起了歪脑筋。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同学告诉他:“采用编号码试密码的方式,可以将他人银行卡上的钱转移到自己的手机卡上,用来上网玩游戏。”
张军将信将疑,同学告诉他,“一些银行卡用户在办理银行卡后并不更改密码,原始密码都是一样的。只要是没有改密码的银行卡,就可以从卡里把钱转移走。”
2008年7月,张军带着身份证到信用社申办了一张圆鼎卡,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搞“试验”。他知道,银行卡后面几位数字的排列组合应该是本地持卡人,遂采取将后几位数字任意排列再以原始密码试验的方式进行盗取,果然从一张银行卡上成功转移了50元钱到自己的手机卡上。
两个月过去了,居然平安无事,这极大地助长了张军的胆量。自此,张军不断采取这种手法,将多名被害人银行卡里的钱转移到自己的手机卡上,进行网络游戏消费。他一次窃取的数额,也从开始的50元发展到500元。为了防止被发现,他并不盯着同一张卡号作案,而是尽量选择不同的卡号,且每次盗取的数额都不是太大。
在疯狂作案的同时,张军又将自己的“特别发现”告诉了玩友朱庆、王成、刘牛等人,并为自己的“生财之道”自鸣得意。
自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张军、朱庆等6人采用编排信用社圆鼎卡卡号试密码的方式,盗窃作案169起,共窃得82名被害人银行卡内资金2.7万元,全部用于上网玩游戏。
近日,江苏省东台市法院开庭审理了张军等6人盗窃案,因被告人具备未成年、投案自首等情节,法院以盗窃罪分别判处6人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宣告缓刑。
编卡号试密码,几名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方法不能算做聪明,甚至是一种笨拙的作案方法,而这一点恰恰说明银行卡的防盗窃措施不够严谨,让犯罪嫌疑人有机可乘,银行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