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点“匿名”购卡仍然存在 网络交易游离在实名登记之外
手机实名制为何遭遇“软执行”
9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新入网手机用户需向运营商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进行实名登记。然而新规刚刚实施,记者却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特别是小规模代理点“匿名”便可购买新卡的现象仍然存在。
酝酿已久、呼声颇高的手机实名制为何未能做到令行禁止?是什么原因导致违规行为的存在?怎样维护新规有效实施?“新华视点”记者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跟踪追查。
新规定遭遇“软执行”
记者5日在北京市采访时发现,虽然大型营业厅已经按要求严格进行手机新用户的实名登记,但在一些报刊亭和路边店铺里仍然能够轻易买到“匿名”手机卡。
石景山区鲁谷社区一家小店里,记者提出不用身份证买卡,店主一下从柜台里拿出十几张“神州行”“如意通”“动感地带”手机卡。当被问及实名制对销售有何影响,这位姓陈的店主答道:“运营商的分销员还在送货,生意不受什么影响。”
终端零售如此,批发代理又如何呢?记者联系到一位长期给石景山区商铺送手机卡、自称北京移动西区分公司分销员的马女士,她说:“除了全球通的卡需用身份证办理入网,其他的一概不需要身份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通过网络平台交易的手机卡同样游离在实名登记之外。以某知名网络零售商圈为例,每天有40万件左右手机卡在出售,除极个别商家在网店首页注明“实名购卡”之外,多数商家都表示不用实名登记,直接“拍下”即可。
利益驱动阻碍实名制推进
关于手机实名制的讨论早在2002年就已开始,国内一些城市陆续启动手机实名制试点。然而当“靴子”终于落地之时,却为何仍难避免一些环节的“软执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利益驱动是阻碍手机实名制推进的主因,部分运营商和代理商担心入网门槛提高后造成客户流失,因而对实名制采取半推半就的态度。买家的需求、卖家的利润、管理的漏洞共同构成“非实名”存在的土壤。
据了解,目前电信运营商放号有三种方式:自建营业厅、合作营业厅和代理点,实施实名制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规范下游代理点。那么这些代理点是怎样从运营商处拿到卡的呢?据了解,在运营商的放号平台中,一般一张身份证可以办理多张卡,这些号码出售时不用客户重新登记。浙江一位运营商对记者说:“批发商拿着身份证来办理,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他办。”
部分违规运营商应对实名制的方法则另有“猫腻”。北京市一位通信企业高管人员告诉记者,一些代理商打通与通信运营商的内部关系,囤积预交费卡,另有部分运营商和代理商抓住实名制刚刚启动的时机,在手机卡入网时间上“打主意”。
具体来说,一些运营商将大量预交费手机卡在9月1日前就“囤”起来,进行暂时停机等方法变通处理,再慢慢出售这些“睡眠卡”,卖出之后再做开通;另外一个办法是将9月1日以后卖出的非实名登记手机卡入网时间变更到9月1日以前。
完善违规行为处罚是关键
根据规定,手机新用户自9月1日起办理入网均需出示身份证明,对于没有实名制的老用户,运营商将用2到3年时间完成补登工作。现在新规刚出台就遭遇“软执行”,人们不禁担忧更为繁杂的老用户补登工作如何顺利进行?
通信专家项立刚说:“登记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社会登记点的管理,必须要有相对专业的监管队伍和相关的处罚管理的方法。在立法上为通信运营商设定内容审查义务,履行对企业员工和业务代理商的监管、管理职责。”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徐玉表示,落实手机实名制最大的问题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如此一来,推行手机实名制就会遇到多重阻力,或者变成政府部门的“一厢情愿”,单靠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内部约束,难以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