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 徐锐 本报记者 李润文
郭明义的女儿郭瑞雪,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四学生、优秀党员。郭明义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之后,郭瑞雪所作的“爸爸是我的人生教科书”的报告,被南师大师生点击17万多次,一时间超过了所有的搜索关键词,成为南师大最热门的话题。
“时刻紧绷的爱心之弦”
在女儿看来,父亲是一本可以用一生去阅读的“教科书”。
郭明义的事迹在网络上流传开时,就经常有同学问她:“你心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
郭瑞雪总是这样回答:“我爸爸是一个对工作、对事业很投入的人,也是一个对别人特别热情、对家庭很负责的人。虽然对他的丰富内心,我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理解;对他所坚持的信念和他所追求的理想,我也还没彻底领悟,但我会不断地去思索、去解读”。
南师大有一个知名的校园社团——“爱心学社”,每周都会组织社员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大家都说,郭瑞雪是这个社团最积极也最出色的成员,“像一张紧紧绷着的弦,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大劲头”。
其实,这都源于高中时候她和父亲的一次“争执”。郭瑞雪上高中后,学习比较紧张,可是父亲总会在周末把一些福利院的孩子领回家,给他们做好吃的、和他们满屋子玩耍。郭瑞雪嫌吵,而父亲沉默了一下,又习惯性地挠挠头说:“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更需要有人疼啊。等你大点儿,就明白了。”
上大学后,看着那些孩子渴求知识、渴求关爱的目光,郭瑞雪被深深触动了:“我一下子明白了,爸爸为什么要执著地帮助那么多孩子,这也成为我关爱他们的精神动力。”
“用青春和热血去填满生命”
今年4月,南京市中心血站急需血小板,向社会发出了捐献呼吁。郭瑞雪看到后,就拉着同学赶去捐献。可是一检查,她的体重差了一点,“差一点我也要献。”在她的坚持下,医生勉强同意了。郭瑞雪说:“爸爸都献过那么多回了,我献这点儿算什么?”
父亲身体健康,是郭瑞雪最大的心愿。可是在郭瑞雪看来,父亲从不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在她的记忆里,从未红过脸的父母却为此吵过一次架。
那是一天傍晚,父亲扯着嗓子喊:“你还在医院工作,这点道理都不懂!”母亲则抓着爸爸的手臂半是心疼半是埋怨地说:“你让女儿看看,都快50岁的人了,哪能月月去献血小板?”父亲的胳膊上,有好几个粗粗的针眼。
2009年12月26日,郭瑞雪在学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第一时间便打电话告诉了父亲,父亲兴奋地在电话里称呼她“女儿同志”。
郭瑞雪笑着说:“现在我才知道爸爸献的血,真的救了别人的命。他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了别人,作为‘女儿同志’,我也愿意像他一样,用青春和热血去填满我的生命。”
“教科书爸爸”感动师生
在郭瑞雪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全校3万多名师生都采取自发收看和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的形式,聆听和学习报告会实况,领悟郭明义先进事迹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很多大学生尽管早已了解郭明义的事迹,然而亲耳聆听了郭瑞雪讲述的“爸爸教科书”的故事后,他们又多了几分感动,又有了新的感悟。
“如果发出一点光,放出一点热,能够换来孩子幸福的笑脸,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这样的人生,我无怨无悔!”大三学生张梦园是和同宿舍4名女生特意从网络上下载了报告会实况。她告诉记者,同是南师学子,郭瑞雪同学发出的“怎样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怎样实现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怎样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使命”的追问,道出所有“90后”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追求高尚品德的心声。
在他们看来,郭明义的幸福观念与人生选择,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启示:他让我们看到年轻人所欠缺的,让我们知道了克服浮躁、踏实做人的意义所在。他把能捐赠的都捐了,给自己留下的是内心的平静,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向上的力量。
本报南京10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