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短信潮波及驻京洋记者 部分记者喜欢转发

2010/10/2 12:53:1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在此次调查中,大约80%的外媒驻京记者都表示曾收到过中国朋友发来的节日祝福短信。吉米比较赞同在节日给亲朋好友发祝福短信的做法,“通过这种途径,人们可以表达节日的祝福,联络朋友、亲戚之间的感情。

  本报调查30位外媒记者八成人经常收到祝福短信 有的喜欢转发有的不堪其扰 节日短信潮波及驻京洋记者

  “有个美女很想认识你,我觉得她挺认真的,就把你的号码给了她,几天后她肯定会联系你。她叫‘郭箐婕’,说会让你幸福快乐一辈子。”国庆长假,很多人收到了类似的短信。

  手机短信早已成了中国人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的最热门方式,这种“祝福短信潮”甚至波及到了在中国生活的外媒记者们。

  本报记者通过对3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媒体驻京记者的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外媒记者都在中国收到过节日祝福短信。

  他们其中一部分人对祝福短信表示理解,有人甚至很喜欢转发,也有部分外媒记者对内容雷同的短信感到“审美疲劳”,甚至不堪其扰。

  ●调查对象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人数:30人

  年龄:34岁-65岁在华时间:1年-39年国籍:来自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13个国家

  手机中存储的中国朋友:300人以上

  ●调查问题

  1.对中国的节日短信有何看法?

  在此次调查中,大约80%的外媒驻京记者都表示曾收到过中国朋友发来的节日祝福短信。

  对节日祝福短信持支持和赞成态度的外媒记者,大多是在华工作多年的中国通,对中国人过节发祝福短信的习惯十分理解。

  而不赞成发祝福短信的记者,则认为这种短信显得诚意不够,显得人情淡漠。

  2.收到的最个性短信是什么?

  西班牙埃菲通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帕萝玛·卡瓦耶罗说,在9月30日收到了一条短信,她认为很有创意,是一位她认识的中国商界人士用拼音写的“guo qing kuai le”(国庆快乐),让她这个老外一下就能看懂,简简单单,还省得找人帮忙翻译了。

  3.收到的最俗短信是什么?

  受访的外媒记者近日收到的重复率最高的短信如下:

  1.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送你一丝风儿,赠你一缕月儿,风月无边,人间有情,中秋快乐!(收到人数:8人)

  2.国庆佳节,祝你:每日睡到天大亮,工资领到手抽筋,手下花钱你收礼,别人加班你加薪!国庆七天乐不停!(收到人数:5人)

  支持声

  借短信联络感情内容雷同“无所谓啦”

  发言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北京分社负责人吉米

  吉米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9年,是西方记者中有名的中国通。吉米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春节、国庆等节日,他总能收到很多中国朋友发来的祝福短信。

  吉米比较赞同在节日给亲朋好友发祝福短信的做法,“通过这种途径,人们可以表达节日的祝福,联络朋友、亲戚之间的感情。”

  西班牙埃菲通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帕萝玛·卡瓦耶罗也持相似观点,“在我看来,节日短信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是大家表达情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

  “我收到的节日短信有的很可能跟你曾经收到的一样,不过也无所谓啦!”吉米说,尽管他也像很多人一样收到过不少内容雷同、“似曾相识”的节日短信,但他觉得这无伤大雅,只要能表达心意就行了。

  没时间走亲访友符合“快节奏生活”

  发言人:俄罗斯俄通-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

  基里洛夫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也常收到中国朋友发来的节日祝福短信。

  这位俄罗斯记者早已适应了中国的“过节短信潮”,“我觉得过节发短信送祝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符合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

  基里洛夫1988年到1993年曾在华工作,1998年之后再次回到中国。他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很多体会:“21世纪的中国已进入手机时代,中国手机用户数量世界第一,节日发短信送祝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潮流趋势,大家都应该接受这种新的习惯。”

  韩联社驻京记者洪齐成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动动拇指,发短信祝福节日的现象,“这是中国经济、科技发达给社会带来的一种变化。”

  “在北京等中国大城市,人们的工作节奏很快,没有时间拜访亲朋好友,只能把节日的祝福压缩到一条小小的短信里。”洪齐成说。

  爱读爱转发有助体会“汉语博大精深”

  发言人: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盐泽英一

  盐泽英一是一个“祝福短信粉丝”,他很喜欢这些短信,每条短信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盐泽说:“我收到的祝福短信,有的文字很细腻,富有诗意,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作’!”

  遇到特别有意思、有创意的短信,盐泽如获至宝,不舍得删掉,并且会赶紧转发给他的朋友们,一般会一下群发给十几二十位朋友。

  盐泽认为,作为一个极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能够从文字优美、充满诗意的祝福短信中品味中国的文化和汉语的博大精深。

  例如今年中秋,盐泽就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天,有谁知五六月?七夕相聚太遥远,八月半月圆人盼圆,九重登高把你念,十里长街望穿秋水!”“我觉得这条短信写得很妙,用十个数字表达了远方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反对声

  冲淡过节气氛显得“感情淡漠”

  发言人: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

  伊扎特的“中国背景”十分深厚,他1981年就曾从巴勒斯坦来到北京学习,并从1992年开始在巴勒斯坦驻华使馆担任了10年的外交官。一提到中国的节日短信,伊扎特便皱起了眉头。

  伊扎特说他不赞同节日用发短信来代替传统的见面祝福的做法。“这种现代的科技手段把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都弄丢了,过节只发条短信了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显得淡漠了许多。”

  伊扎特说,中国人传统上过节讲究热闹团圆,但现在好像人们发一条短信祝福一下就行了,过节的气氛淡了很多。“以前人们的经济条件没有现在好,但中秋节会有中国朋友带些月饼、水果到我家里串门,而现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我在中国很久没找到过节的兴奋劲儿了。”伊扎特无奈地说。

  短信千篇一律“没意义没礼貌”

  伊扎特直言他对节日的群发短信相当反感,“现在,按一个手机键就能给几百个人同时发送同一条短信,我也不知道我收到的这条短信是不是跟几百个人收到的一样,或者短信干脆是对方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的。”

  正因为如此,伊扎特觉得发这种短信没什么特别意义,“有的连别人的署名都忘了改,就直接发了过来,显得很不礼貌!”

  伊扎特告诉记者,他通常在收到众多内容重复的节日短信后,往往不会怎么仔细看,更不会给对方回复。他认为,既然想表达节日的祝福,如果没时间见面,起码应该打个电话。

  收到群发短信“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发言人:英国《每日电讯报》驻京记者彼得·福斯特

  福斯特说,群发的祝福短信不好的地方在于,不少人发祝福短信时,即便是自己写的,也往往不分对象、不分年龄,对老人、年轻人都“一视同仁”,给大家发的短信都一模一样,根本体现不出个人的态度和特点。“总觉得这样的短信里缺了点儿什么”。

  因此,福斯特在回复收到的祝福短信时,总会先写上对方的称呼,如“亲爱的”、“尊敬的”某某,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用心,再说两句传统的中国吉祥话,例如“一切顺利”、“恭喜发财”等。

  “短信中的语言不需要多华丽,句式也不需要多花哨,寓意也不需要多智慧,只要是本人写的、发自心底的话就可以。”福斯特说,这样的短信远比那些大家互相转发的热门祝福短信要好得多,也更能赢得家人和朋友的喜爱。

  节日祝福

  各国各有特色短信非中国独有

  ●美国更多人选择网络祝福

  据美国CNN驻北京分社负责人吉米介绍,在美国,人们在节日到来时,也会发短信表示祝贺,同时也有更多的人选择发电子邮件或发送电子贺卡,年轻人则喜欢在社交网站上给朋友发祝福语。

  ●英国保持寄贺卡的传统做法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驻京记者彼得·福斯特介绍,在英国,人们在过节时通常不会发短信祝福,而是仍然保持寄贺卡的传统做法。大家会购买各式各样的贺卡,然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祝福语。

  ●俄罗斯发短信像中国一样普遍

  据俄罗斯俄通-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介绍,俄罗斯过节发短信的现象跟中国一样普遍。另外,重复短信的情况也很多。

  ●西班牙短信送上“只言片语”

  据西班牙埃菲通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卡瓦耶罗介绍,在西班牙大家也会发短信来送祝福,但一般都是只言片语,例如“圣诞快乐!”

  ●阿拉伯国家通常登门送祝福

  据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介绍,在阿拉伯世界,大多数人还是会按照传统习俗,在节日到来时走亲访友,亲自登门表达节日祝福。

  本版文/记者刘晓雪制图/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