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海草房,还有坚守老宅的老人,这就是如今的巍巍村。 文/高洪超 吕修全 孙丽乐 片/刘军
在巍巍村,带孩子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口2001年至2006年,村里没添—个孩子
口798位村民多数在50岁以上
10月5日中午,在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间有200多年历史的灰白色海草房中,87岁的曲志倬生起柴火,热热自己的午饭:—块早晨吃剩下的馒头和锅里的豆角炖肉。
87岁的曲志倬和他的百年海草房,是巍巍村410户560栋海草房的缩影。几百位老人留守在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里,陪伴他们的还有许多有着百年历史的海草房。
海草房“后住无人”
52岁的村支书已是村里的“年轻人”
巍巍村始自元朝(约1271年),现有410户798人560栋海草房,百年以上历史的海草房有60多座,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刘玉启对此了如指掌。巍巍村是目前胶东海草房民居原貌及街巷形态保存最好的海草房古村落之一,52岁的刘玉启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建筑工艺”的传承人。
目前巍巍村还有798人,村北3华里就是原荣成(今成山镇)通往威海城的老官道“成山大道”,如今已是一条省道,但车来车往的现代化浪潮并没有改变巍巍村相沿700多年的古朴,任何人家,只要白天有人在家,院门永远都是敞开的。随机走进5位村民的小院,记者看到最年轻的村民是51岁的刘昌模,年龄最大的曲玉梅老人已经90岁,其次是87岁的曲志倬、54岁的曲志明、54岁的曲吉发(女),没见到一位50岁以下的村民。
54岁的曲志明有三间海草房,儿子在港西镇政府驻地的一家工厂做工,离巍巍村只有两公里,虽然户籍在村里,但已决定不在村里安家。刘玉启的孩子在威海城区上班、居住,他之所以不离村进城,是因“官差不由身”,儿子离开巍巍村,他是支持的。
巍巍村这片海草房“后住乏人”,面临“空心化”的命运,从极低的村民出生率也能看出来。2001年,刘玉启上任村支书,在他的记忆里,2001年至2006年,巍巍村没出生一个孩子。现在“账面”上的798人中,70周岁以上的有200多人,其他500多人也多在50岁以上,52岁的他算是村里的“年轻人”。
海草难寻,瓦房“蚕食”海草房
除了“后住乏人”,巍巍古村海草房还面临着海草难寻、苫匠稀缺的威胁。
今年5月23日,在成山镇马山村,以每斤2元的“熟人价格”,刘玉启买到了5000斤海草,用于修缮村里那些无人居住的海草房。还有比这价格更高的海草,那就是刚从老房拆下来的旧海草,以其“刚硬、韧性好”的品质,市价高达20元/公斤。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海边的海草随处可见,人人可以免费捡拾。
昔日海边随处可见的海草,现在价格如此之高,根本原因在于持续20余年的近海围堤海产养殖,挡住了海草的上岸路径,导致海草几乎绝迹。
修建一栋海草房需石匠、木匠、苫匠,分别负责开山取石,打造门窗,苫盖房顶海草,其中,苫匠是修建海草房独有的工种。海草房百年不腐,任何一栋海草房的寿命都长过人。刘玉启说正是海草房这种百年不朽的品质,导致苫匠无“用武之地”、无“练手之机”,由此导致苫匠人才的青黄不接。
此外,以红瓦、红砖为代表的现代瓦房则以经济、方便、省工的性价比,冲击着海草房。一片红瓦9毛钱,4间房需1400片瓦1260元,同样四间海草房需要5000斤海草1万元。人工费用,上红瓦的时价是180元/间,而苫一间面阔3.5米、进深4米的海草房,则需要一个苫匠、三个小工干4到5天,经过做瞻头、苫方坡、封顶、淋水拍平、剪瞻等70多道工序,人工费用是红瓦房的4倍。
一片红瓦9毛钱,4间房需14OO片瓦126O元,同样四间海草房需要5OOO斤海草1万元
老房保护想走徽居路线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荣成姑娘找婆家,必须有一栋海草房,因为住进海草房,100年不用修建房子,可以省心省事过日子。
海草房也非常适宜居住,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海草,冬暖夏凉,保证屋内自成气候。
对于海草房,即使那些已经住进红瓦房的村民依然留恋。51岁的刘昌模有一栋4间红瓦房,10年前,他翻修房子时,因为买不到海草,才不得已选用了红瓦,“要是有海草,我不会用瓦,还是海草好”。
2009年,海草房建筑工艺晋级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玉启成为这一民俗工艺的“传承人”。如何避免海草房这一富有地域特征的文化遗存空心化乃至消亡,刘玉启想到的路子是发展渔家乐,让游客住在海草房、吃在海草房,以旅游养活文化遗存。在刘玉启的思想里,青砖黛瓦马头墙,木雕砖雕石雕的徽式建筑能够让安徽黟县的西递村成为旅游胜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巍巍村海草房也应该有这个魅力。
让游客住在海草房、吃在海草房,以旅游养活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