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太为智障弟弟送饭37年 每日步行20里路

2010/11/1 12:53:1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王秀春的弟弟王宝林招呼大家进屋去,狭小的屋子里只有几件破衣服和—个当床用的破旧门板。左手拎着提兜,右手提着塑料桶,身体微驼、裤管生风的王秀春上路了,而这个姿势也保持了整段路程。

—条路走了37年,荒草枯荣几度。本报记者苏超摄

—条路走了37年,荒草枯荣几度。本报记者苏超摄

七旬老太为智障弟弟送饭37年 每日步行20里路

  王秀春的弟弟王宝林招呼大家进屋去,狭小的屋子里只有几件破衣服和—个当床用的破旧门板。本报记者苏超 摄

  本报记者 牟张涛

  深秋又到了,德州市庆云县中丁乡郑庙村至碱场刘村,约10里长的道路两旁,芦苇“照例”又黄了,可王秀春奔波在两村之间为智障弟弟送饭的脚步,—刻也未停歇。

  王秀春左手残疾,不能全部伸开,但她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几乎每隔两天步行为弟弟送饭,而这—送就是37年。谈及这些年的辛勤付出,王秀春只是淡淡地说:“累点没什么,他是我兄弟。”

  “我走了,会让孩子接着送饭”

  王秀春老人今年71岁,1958年从碱场刘村嫁到本乡郑庙村。据王秀春介绍,弟弟王宝林今年62岁,自25岁至今神志不清,从那时起她便和母亲共同照顾弟弟,因母亲身体也不太好,王秀春便从1973年起每天为他们送饭。

  1987年,王秀春的母亲去世后,她便把弟弟接到自己家来,可弟弟不习惯新的生活环境,整天哭闹,王秀春又只好把他送回去,以后反复几次,她只好作罢。为了照顾弟弟的生活起居,王秀春30多年如一日,奔波于两个村庄之间。

  交谈中,记者看到王秀春的左手一直握着,相比右手明显细弱,据她介绍这是自己14岁时伤风留下的后遗症,而左手提东西也需要使出更大的力气。

  “他住的地方差点,总是担心他冻着、饿着,有时候因为有急事实在不能送饭,心里就像猫抓了似的。”王秀春拢了一下耳鬓的白发,叹口气说。

  这几年,王秀春有新的担忧,“我和兄弟年纪一天天大了,孩子也忙,真怕我哪天有个好歹,不能管他了。如果他走在我前面,我就为他送终,如果我走在前面,我也会让孩子们接着给他送饭,那是咱的亲人。”王秀春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坚定,而此时坐在隔壁屋的女儿已泪流满面。

  “住的差,就让他多吃点”

  10月28日14时许,王秀春的家中,记者面前的瘦弱老人头发已大部分斑白,背也驼了,很“窄”的裤子在她身上显得很“晃荡”。王秀春的头发很整齐地往后梳着,很精神。

  记者看到,王秀春走路速度很快,裤管随风飘起,说话时脸上总带着微笑。

  当记者表明来意时,她表示自己正准备去给弟弟送饭。记者跟随她来到厨房,馒头已经热好,5升的塑料桶也已装满开水。装馒头的物品是一个老式提兜,王秀春将馒头放入后,准备拉上拉链时,又从锅里拿出两个馒头放进提兜,“他住的地方差点,就让他多吃点。”热气环绕中的王秀春,面容很慈祥。

  左手拎着提兜,右手提着塑料桶,身体微驼、裤管生风的王秀春上路了,而这个姿势也保持了整段路程。临行前老人执意不肯把记者带来的水果留下哪怕一个,全都给弟弟带上了。

  记者试着提了下王秀春所带的馒头和水,坠坠的感觉。“老太太了不得啊,送了好几十年了,有时候雪齐腰深,我们看着都心疼……”郑庙村村民李学良说道,但他表示,老太太轻易不让人帮助,“我们有时骑车路过要捎她一段,可她不愿意麻烦我们,说让我们赶快去忙。这些年真不容易啊!”李学良说着眼泪啪啪地往下落。

  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

  记者在路上随机问到一些乡亲,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虽是自己兄弟,但这么多年,谁敢说一次不落?”乡亲们还告诉记者,王秀春除了照顾弟弟,还坚持照顾智力缺陷的大伯哥李寿安30多年,李老汉的生活起居全部由王秀春料理,2009年李寿安老人享年80岁去世。

  王秀春走得很快,慢慢和记者拉开了距离,记者发现这段路绝大部分是田地。空旷的田野,沟渠中随风摇曳的芦苇,身体微驼的独行老太,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风景虽好,可王秀春却不知为此经受了多少次凄风冷雨。据随后赶来的王秀春儿子李学闪介绍,老太太很多次都是一身泥水回到家中,冻得瑟瑟发抖,“不管天气多么坏,只要我们有事,她就不让我们去,很多下雨天她都是‘偷’着去的。”李学闪用满是老茧的手不住地擦泪。

  在这条近10里的道路上,王秀春究竟摔过多少次,她表示已记不清了,只随口说道:“摔倒了再爬起来。”这句大家习以为常的励志语从王秀春口中说出时,记者感到的只有震撼。

  据王秀春介绍,2000年前自己腿脚相对现在较方便时,几乎每天都会去给弟弟送饭,而近十年随着年龄增长,换成每两天一次。至于以后,王秀春表示暂时还不会想,“只要能动弹,我就会给他送饭。”王秀春说道。

  姐姐看弟弟,眼神像母亲

  40分钟后,在记者不停拍打酸疼的双腿时,王秀春指着一间砖屋说,那就是他弟弟王宝林的居所。记者看到,该房的北墙有2个碗口大的窟窿,房顶外侧铺着4层塑料布,据王秀春介绍,夏天雨大时屋子漏雨,这是她踩着梯子一点点搭上的。

  王秀春和记者进入小屋时,王宝林正在睡觉。这间小屋光线很暗,里面铺着的宽约50厘米的门板是他的床,衣物直接堆在墙角。房顶由直径不足5厘米的几根木材和一些芦苇支撑。

  王秀春让弟弟起来到外面晒晒太阳,而自己则收拾被褥和衣物。王宝林走出小屋后直接蹲在地上,记者发现虽然他神志不清,但说话很利索,对于众人的到来,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紧张,接过外甥递过来的香烟,大口抽起来。记者和他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发现他只知道王秀春是他姐姐,别人则一概不知。

  王宝林上半身只穿一件薄棉袄,口中不停嚷着“这才‘8月’,今年冷得这么早啊?”王秀春帮他裹一下衣服,

  “这都9月(农历)多啦,还不知道把扣子系上?”王秀春佯装责怪他,眼神却不住打量弟弟,看哪儿不太齐整,还不时帮他拍打下衣服上的灰尘,“我兄弟生病前特别爱干净,穿衣服很体面。”而王宝林则对此嘿嘿直笑。

  记者随后和王秀春来到碱场刘村支部书记刘之远家里。刘书记表示他刚接手还未理顺村里工作,但他同时表示,村里一定会对王宝林妥善安置,并尽最大能力照顾他。

  记者手记

  她的行动让我们灵魂震撼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太多人的感动和泪水,不过这些眼泪中唯独没有王秀春的,这也许就佐证了她的一句话———“我得挺住,要不谁给他送饭啊。”记者在灵魂震撼的同时,也读出了王秀春的坚毅和刚强。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当大家追名逐利时是否忽略了内心至纯的情义,当有些人为争夺财产,与家人闹得不可开交时,是否已遗忘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王秀春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37年里,王秀春为弟弟送饭究竟走了多少里路?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每次单程10里,来回20里路,前27年每天一个来回,最近十年两天一个来回,如此算来,37年里,王秀春总的行程233600里。

  从未出过庆云县的王秀春对这个令人惊奇的数字,也许并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因为她心目中的距离,是靠心而不是靠脚来丈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