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纸牌是娱乐项目之一。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王进良 通讯员刘晓平 鲁锋
上世纪中期,麻风病曾一度在多个省市肆虐,患者身体溃烂流脓、肢残变形、面目扭曲,不少人被隔离治疗。汉川市麻河镇一座孤岛上就陆续收治了500多名麻风病人。如今,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还有40多人在岛上生活。
半世纪前,孤岛建起麻风病院
花尔岗曾是荒岛,面积200多亩,位于汉川城北28公里,虽然风景秀美,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1964年,岛上建起一所麻风病医院,从此,一批批麻风病人被带到了岛上。
14日,在汉川市皮防所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踏访了岛上的麻风病医院。
进岛的路蜿蜒在田埂上,只能容一辆车通过,但是是水泥路。两边是坑洼不平的农田,偶有池塘,尽是枯荷。
随行的皮防所副所长张国君介绍,过去花尔岗是名副其实的孤岛,周围被几万亩水面环绕。外面的人进岛,要坐渡船。近些年,岛的一侧水位退去,露出了陆地,便有人开荒种田了。这条2500米长的水泥路,是去年政府出资新修的。
快进医院大门时,张国君指着路旁的一片树林说,1980年,一个女医生乘船上岛看病,因为风大船翻遇难。“后来她就埋在了那片树林,我们每年都会去看她。”
上岛时已是午后,寒风夹杂着细雨吹打着满地黄叶,几排楼房错落有致的排列着。
生活单调,老人们力图活得有滋味
岛上出人意料地热闹。刚进院,就听见大门左边一间屋子里传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记者上前,见四五个老人坐在凳子上正看着电视,京剧《白蛇传》选段,许仙在里面唱“西湖巧遇两娇娘,一缕情丝牵心上……”
见有客人来,几个爹爹婆婆忙站起身,用衣袖将凳子擦了又擦,热情地招呼我们坐。然后就呵呵地笑,“你们年轻人估计不爱看戏,我们小时候这种戏班子多着咧,总是人山人海的……”
一间屋子门口,几位老人正在聊天,另一间屋子里,几位老人在打纸牌。
虽然岛上已有了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但老人们仍很少出岛。除了偶有亲人前来探望外,他们的日子很单调。
但有许多老人并不满足这种状况,他们努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68岁的老万就是其中的活跃分子。
老万23岁染病,随后左手及面部开始萎缩变形,一建院他就上了岛。后来,他不知从哪捡来一把破剪子,整天给岛上的树啊草啊“理发”,再后来,他买来理发用剪刀,在一些伙计的头上练习,如今,老万理发手艺娴熟,成了岛上的专业理发师,兼任院区绿化的园艺师。对此,老万很谦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
每次医院开展活动,老万总是第一个报名,扭秧歌、舞扇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在岛上服务了5年的义工张女士介绍,老人们不想被别人看得一无是处,看成社会的负担。有的爹爹用残缺不全的双手割来芦苇、野草,编席子、扎扫帚卖,别人卖5元,他们一块五都卖。
顽疾治愈,不少人却又重返孤岛
62岁的张耀池躺在床上,床头放着一双拐,他左腿萎缩,没有脚了。外面阴风怒号,不过屋子里倒还暖和。这位20岁就染上麻风病的老人不愿多谈自己的过去。只是说家里已没什么亲人了,他痊愈后也曾想回村,但村里人见他眼神都怪怪的,都远远地躲着。“这里比家里好。吃得好,住得好,政府还安排人照顾。”说这话时,张耀池两眼一直盯着窗外。
65岁的老彭,年轻时患有轻微的麻风病,因为觉得在村子里住得不自在,在岛上痊愈后他没再回村,还找了个康复的病友结了婚。现在,孩子们都在老家,还添了个孙子,有时老伴也回去看看孙子。
张国君说,隔离治疗在过去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群众对麻风病的恐惧。岛上曾有些完全治愈后回家的病人,但没过多久,他们又自己回来了。“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这个群体,消除歧视,是我这个‘老麻风’最大的愿望。”
病人剧减,医院或将变成疗养院
42岁的张国君现在是医院的负责人之一,1987年卫校毕业后就开始和麻风病人打交道。
他介绍,从建院至今,岛上累计收治过500多例麻风病人,最多时有一两百人,一部分人就在岛上终老了。现在院区常住的还有43人,最大的84岁,最小的也50多岁了。这些人绝大部分都已痊愈,但许多人落下残疾,生活不便,也有许多人家里已没有亲人。
政府对麻风病人的关照力度一年大过一年,不但治疗康复完全免费,给他们的生活补助也从建院时的每月7元,涨到后来的143元,又到现在的334元,还安排专人照顾管理。逢年过节经常有政府领导、志愿者等各界人士前来看望、慰问、演出,和老人们同吃同乐。“虽说麻风病是传染病,但现在早已可防可控可治。新发病人数量剧减,且不需要隔离治疗。也许若干年后,麻风病院将完成它的使命,转变为老人的康复院、养老院。”张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