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成
2007年7月1日,昆明市开始推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的优惠政策,这在当时领先全国。3年多来,“爱心卡”的刷卡声每天在3000多辆公交车上响起,早已成为这个城市文明进步的一张名片。
但随着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和公交资源越来越捉襟见肘,社会对“爱心卡”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多。
近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调整老年人“爱心卡”使用方式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对老年人“公交爱心卡”实行计次免费使用以及在交通运营高峰时段的使用频率进行调节,并于今天下午举行了听证会。
不设限的“爱心卡”成了众矢之的
2007年,《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颁布实施,其中规定:自当年7月1日始,60岁以上老年人“持《老年人优待证》或者《离休证》,免费乘坐城市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昆明市以办理“爱心卡”的形式,在全省率先将这一规定付诸实践。当时好评如潮,认为这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反哺,提倡了敬老爱老的文明风尚。
但在“爱心卡”推行后没多久,反对的声音就开始出现在当地媒体上。一些市民抱怨说,自从免费乘坐以来,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陡增,有的老人在早上坐公交车去晨练或郊游、到很远的超市买菜、送孙辈上学,下午下班高峰时又坐公交车回家。哪怕只有一两站的距离,就因为免费,老年人也宁可和年轻人挤一挤。
2008年,昆明市政府《关于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指出,“爱心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早晚高峰时段老年人与上班族集中乘坐公交车的现象。公交公司提供的数据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周一至周五,“爱心卡”日均刷卡量可达40万~43万人次,周六、周日仅在36万~38万人次。
在当地网络论坛上,关于老年人错峰乘车或限制使用“爱心卡”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对使用“爱心卡”的老年人进行攻击和辱骂。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声音。
根据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爱心卡的发卡量已由免费乘坐实行之初的26.6万张增至38.6万张,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老年“爱心卡”的日均刷卡量也由最初的29万人次增加到41.5万人次,占总客运量的18.04%。有人测算,到“十二五”末,爱心卡的办卡数量有可能达到80万张,日均刷卡量很有可能突破100万次,将占总客运量的37%。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戴勇介绍说,昆明主城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仅8.1平方米,与国内发达城市人均10~13平方米相比,差距明显,公共交通设施供给水平相对较低,外围城区公交线网覆盖率低、公交场站设施不足。“免费乘坐公交出行,对提高出行频率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交通资源供给与社会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戴勇说,仅靠增车、增容量以及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办法,并不能有效缓解公交服务不畅、相对供给不足等问题。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爱心卡使用方式,主城区部分线路不断实施的增车扩容、优化线网布局、运力调配等措施的潜力,也将逐步释放完毕,今后将很难调和道路交通资源、公共交通资源与不同人群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
拟限次免费和限制高峰时段用卡频率
在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调整后的爱心卡实行计次免费,除城市公共汽车运营高峰时段(上午7点至9点、下午5点至7点)以外的时段,每年每卡可免费乘车730次。在高峰时段,采取每次刷卡计1.5次的措施调节“爱心卡”使用频率。
有关部门解释说,之所以如此调整,一方面希望满足老年人刚性出行以及基本出行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倡导“爱心卡”的使用者合理安排出行时间,节约使用公交资源。
今天下午的听证会上,听证代表一一发言。23名由市政协委员、公交集团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组成的听证代表中,19人赞成对“爱心卡”使用方式进行调整,两人反对,两人态度不明确。但代表们对调整的具体方式和实施细节各持己见。
听证代表、律师查建纲建议,可以将免费乘车次数提高到每年800次,在高峰时段每次乘车计两次或2.5次。
昆明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陆泳认为,应该实行在工作日高峰时段不再享受免费,而是以普通公交卡的计费和优惠方式,但在其他时段,免费不限次数。
“发卡量是38.6万张,每天使用41万人次,也就是说每张卡每天使用一人次左右,说明限制日刷卡量不是迫切的问题。重要的是抑制老年人在高峰时段的弹性出行需求。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是刚性出行需求,不能迟到,但去公园、去买菜,就是弹性出行需求,可以7点半去,也可以9点半去。”陆泳认为,高峰时段出行按1.5次计次,并不能有效抑制老年人的弹性出行需求,只有将出行成本提得更高,才能达到缓解拥堵的目的。
昆明市政协委员岳卫平提出,如果限制年使用次数,应该规定结余次数可以转至下年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年底突击用卡的现象,加大交通压力。
一家公交公司代表表示,高峰时段按1.5次计次,在技术层面不可能做到,3000多辆公交车在时间精度上不能完全统一,可能会造成误会和矛盾。
部分退休人员代表对调整方案不赞成。73岁的退休人员严加秀说:“我住得远,到城里至少换3次车,平时还要送孙子上学,730次不够用。”退休教师龚翠仙说:“以前,我每个月公交卡充值不低于100元,实行‘爱心卡’之后,我们都说,这相当于政府每个月发给我们100块钱。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要取消?”
不能将交通拥堵简单归咎于老年人踊跃出行
听证会后,昆明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将在近日把结果上报至昆明市政府,并向社会公布。一场上班族与老年人之间的“口水仗”,还远未结束。
自方案征求意见开始,几乎所有的当地媒体都大篇幅作了报道,并充分表达了各方观点。意见明显分为两派,上班族赞成“限制‘爱心卡’高峰出行”,老年人则将这一方案理解为剥夺他们的乘车权利和自由。
有老人表示,由于身体原因,许多老人不能开车、不能骑自行车,乘公交车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惟一出行方式,而要求“错峰出行”,会加剧老年人的出行困难。
“就算老年人一个都不出门了,就不会堵了吗?”一位退休人员听证代表在发言时反问,为什么要将交通拥堵归咎于老年人的踊跃出行呢?
对此,一位相关人士解释说,并不是指责老年人造成了拥堵。“从昆明运力运量角度来说,基本能够承担起目前城市公交的需求,只是在高峰时段运力运量压力较大。这与老年人免费出行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方案只是在寻求一个调整高峰时段流量的方式。哪种出行有可调整的空间呢?就是老年人的出行。”
多位代表也指出,这个方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一位代表发言说,政府长期对城市公共交通投入不足,给公交公司的财政补贴迟迟不能到位,致使公交公司无力扩充运力,对“爱心卡”的实施有抵触情绪。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性矛盾,但这场由征求意见引发的讨论,却将矛盾简单化和放大,将年轻人和老年人人为地对立起来了。”一位媒体人士表达了他的担忧。
听证代表、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曹云雯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目前的舆论似乎在制造表象对立,上班族的意见直接指向少数老年人的一些不当行为,报道都在针对老年人。”
“是你让我享受这个待遇的,你要纠错的时候,应该从你自己开始,而不是从受益对象开始。”她说。
本报昆明1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