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成为许多人的避寒所。晨报记者 张 源 现场图片
□晨报特派记者 张源 杭州摄影报道
杭州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其中甚至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对此,曾有读者向馆长褚树青投诉,称允许乞丐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事经过微博传播后引发热议,人们对坚持“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褚树青表示敬意。
诸树青怎么也没想到,一段发生在两年前的简单对话,会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个真的没什么,图书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只杭州如此。”在诸树青看来,杭州市图书馆只不过是在开放程度上步子大了一点,“允许所有人入内”应该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条件,根本不值一提。“我们也在反思,大家会有这样的反应,说明很多人对公共图书馆缺乏了解。”昨日,在杭州市图书馆内,诸树青对记者说。
【对话诸树青】
外界对原话有曲解
昨天的杭州冰雪交加。在记者反复提出采访要求后,忙活了一天的诸树青才终于肯接受采访。响个不停的手机起初让他很是纳闷,直到弄明白为什么突然那么多人找他后,诸树青当真有些哭笑不得。“这真的没什么,图书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记者:网上流传的那段对话是真的么?发生在什么时候?
诸树青:意思大概就是这样的,不过我原话是说“你可以选择换个区域”,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有意见的读者离开。这个投诉的事情还是我们在老馆时(2008年以前),两年前有上海媒体朋友来采访时,我们简单聊起过这个话题。
记者:有没有想到你的这番话,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诸树青:没有。其实国内的很多图书馆都是这么搞的,允许所有人来看书,并不是很特殊的举措。现在引起这么大关注,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大家对公共图书馆这么不了解。杭州图书馆开放的尺度是走在前面的,其实一直以来,国内图书馆都不拒绝各种各样的读者。
记者:问过你 “流浪汉能否入内”这类问题的人多么?
诸树青:不多。其实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知道,国内的图书馆都是这么做的,我们只不过最早推出了免押金模式而已。
记者:有没有看到网上对你的评价?
诸树青:还没有,今天正好是新员工面试,一直在忙。图书馆都可以免费借书看,可能有些网友对此不太了解。
记者:在你看来,“公共”两个字最主要体现在哪里?
诸树青:公益性和平等。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就是应该让信息在人人面前平等传递,各式各样、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获取,对他们一视同仁。
【现场走访】
图书馆内看书看片睡觉各取所需
杭州市图书馆位于杭州市钱江新城的市民中心,总投资4亿多元,共有43000多平方米面积,其中完全向公众开放的面积高达4万多平方米。该馆于2008年投入使用,分儿童阅读区、成人阅读区、音乐馆等多个区域,可容纳6000余人。
进出图书馆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凡是开放的公共区域读者可以任意走动。尽管不是双休日,记者昨天仍在图书馆内看到大批读者,分散在图书馆的各个角落,其中大部分是杭州市民。到图书馆看书学习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在跟记者聊起这里的环境及设施时,他们都表示非常满意。
图书馆内会有乞丐和流浪汉光顾,大部分读者都表示知晓。对于这些颇显“另类”的读者,大部分人都表示他们并不排斥,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阅读。“图书馆本来就是给大家看书用的,只要是来看书的,当然谁也能来。”对于诸树青馆长流传网上的那番言论,记者采访的几位读者都表示支持。
但并非所有到图书馆来的人都是来看书的。杭州市图书馆设有一个颇有特色的音乐分馆,其中光设备投资就要近1000万元。音乐分馆内的座位也是清一色的沙发,人们可以在这里随意选取自己喜欢的CD,用非常先进的设备欣赏音乐。
在音乐馆内,记者看到不少“窝”在沙发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些甚至正横躺在沙发上睡觉。一位来自安徽的农民工趁着午睡的间隙跟记者聊了几句,他说自己最近没事就常来图书馆,基本就只待在音乐馆,偶尔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睡觉。“这里暖和,沙发也舒服。”记者问他担不担心这样会被投诉,他回答说:“怕什么?我又没有影响到别人!”
【员工说法】
节假日打工者最多,音乐馆人满为患
最多可以容纳300多人的杭州市图书馆音乐分馆,是乞丐、流浪汉以及周边外来务工人员最喜欢光顾的区域。“可能他们觉得单一的看书比较枯燥,在我们这里可以用家里没有的设备听听音乐。”音乐分馆的负责人张蕾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期间,尤其是天气最热、最冷的日子,音乐馆往往都人满为患,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因为来这的农民工比较多,我们有时会专门组织一些初级的音乐沙龙让他们参加,普及和讲解一些入门知识。”在张蕾看来,以农民工为主的顾客群体并没有降低音乐分馆的品位。张蕾告诉记者,以前馆内的确时常会碰到脱鞋的、随地吐痰的,也有几乎从不洗澡的流浪汉进来倒头就睡的,但这些现象都在逐步减少。
“我们不是去拒绝,而是去引导,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他们会慢慢改掉一些不文明的坏习惯。”张蕾说,其实很多乞丐、流浪汉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第一次看到音乐分馆的环境和设备时,多少会有些羞涩甚至自卑。“经常会问我们‘这里要钱么?’看到设备也不敢去碰。”每当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会去引导他们怎么去借书、放音乐。这样的管理,会不会让其他读者觉得不舒服?“以前是有读者向我们反映,我们会去协调,现在几乎没有了,在穿着打扮、个人卫生上,我们能看到他们在进步。”
拾荒老汉为看报纸反复洗手
“公共图书馆的模式并不是开创的,而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图书馆就应该是这样。”杭州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花4亿多元打造这样一座图书馆,就是希望能给公众一个更好地平等获取知识的平台。“不管你是市委书记还是流浪汉,在知识面前是平等的。”从2008年开始,杭州市图书馆率先在国内推出了免押金模式,免费开放的尺度进一步扩大。
对于接纳乞丐和流浪汉入内,刘丽东对一个拾荒者有着很深的印象。“那时我们还在老馆,一个拾荒的老大爷拎着一大袋垃圾来的,他先把自己的袋子放在院子里,然后跑到水管那里,反复冲洗自己的手和胳膊,直到觉得自己身上干净了,才跑去拿了一份《光明日报》坐在一旁认真地看。”
刘丽东补充说:“其实接触下来就会发现,乞丐和流浪汉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龌龊、肮脏,他们对于知识同样渴求。”
[记者手记]
上海的图书馆也不设防
□晨报记者 李艳秋
在上海福州路上的黄浦区图书馆,我曾经碰到过一名流浪汉。油腻不堪的衣着和身上的异味,并没招来工作人员的驱赶或不悦,他们神色如常地工作,倒有两名学生读者皱了皱眉头,换了个座位。我瞄了一眼,吸引流浪者目光的那一排书架陈列着武侠小说,他似乎有腿疾,吃力然而聚精会神地斜弯着腰在那儿挑书——这一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实际上早已不设任何门槛、向所有人开放了。
图书馆本就该为公众服务,流浪汉也有读武侠小说的权利,尽管我有点担心那书会不会也沾上异味。在我常去的浦东图书馆,无论是否花上80元押金办张外借卡,无论你是白领、农民工、学生……你尽可以从容地流连于书的海洋,没有任何人要求你出示证件,因为整个图书馆都是借阅一体、全开放的,不办卡也能在这里读所有的书,还可以看碟、上网,享用丰盛免费的精神大餐……网友评论可以证明它多么吸引人:“可惜离家太远,这么好的资源不能常常利用,真是够伤心的啊! ”
在浦东图书馆边上,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沪上知名楼盘 “星河湾”。豪宅不是人人能买得起,但书籍却是人人可以免费阅览的。一边是豪宅闲人莫入,一边是拥有200万册藏书的请君采撷——这种微妙的对比恰是我喜欢上海的地方。浦东图书馆的硬件设备不见得比豪宅差:大台阶、坡道、书架壁组成跨越足足两层楼的“书山”,坐下时书桌上的感应台灯贴心地为你悄悄亮起,RFID智能芯片可以在几秒内帮你完成自助借书,免费饮水点提供热水、冷水,地下不光有停车位,专设有自行车库,红马甲志愿者还提供亲切的服务……公共文化平台的大手笔和服务精神,知识面前的人人平等,才是一个城市值得骄傲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星河湾”位于锦绣路上,浦东图书馆则位于前程路上,两者合之曰“锦绣前程”,不知这是市政部门有意为之,抑或只是巧合。在我看来,给下一代置上一套豪宅,未必就能保证那“锦绣前程”不是浮云了,倒是那天天沉浸在书香中的孩子们,无论是外来务工者的小孩,还是一家老小陪着来的掌上明珠,我都看好他 (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