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钻研”
他是一名80后 “瘾君子”,为吸食毒品,走上了 “以贩养吸”的犯罪道路,更为可怕的是,他萌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自己制作毒品。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他通过网上 “交流”、 “刻苦钻研”,逐步掌握了通过提炼麻黄素制作冰毒的 “核心技术”,开始疯狂找人加工麻黄素,继而制作毒品……
可疑:网购万支滴鼻液
2010年年初,北京警方得到一条线索:山东籍男子邓某在网上大肆叫卖某品牌滴鼻液。该品牌滴鼻液本是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普通药物,却因其含有一种特别的成分而与众不同。这种成分叫麻黄碱,又称麻黄素,是合成冰毒的最主要原料。
警方立即将邓某抓获,据其交代,药品都是从山东一药厂买来的,他“客户”只有3个,其中之一便是太原人“小王”。
这条线索通过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批转到太原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后,刑侦支队迅速成立专案组,经细致调查,很快便摸清了“小王”的相关情况。“小王”即犯罪嫌疑人毛某(男,1987年出生,太原市人,初中毕业),是一名“瘾君子”,2009年12月10日因吸毒曾被警方行政拘留。
抓捕:高速路口擒毒贩
专案组立即对犯罪嫌疑人毛某的活动情况展开秘密查证。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跟踪、守候,***发现犯罪嫌疑人毛某曾去化工市场购买相关工具和原料,有重大制毒嫌疑,同时,其与忻州两名男子联系密切。警方立即兵分两路,同时在太原、忻州两地展开侦查工作。2010年11月11日晚,警方掌握到准确线索:犯罪嫌疑人毛某在太原已经制出冰毒,当天准备驾车将毒品运送至忻州,抓捕时机已经成熟。
当晚10时许,太原杨家峪高速路口,毛某驾驶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早已守候在此的***立即行动,当场将他制服。随后,***从其车中查获冰毒20余克及电子秤一个,车中乘坐的一名吸毒人员刘某(男,24岁,太原市人)也被当场抓获。根据交代,***又赶赴犯罪嫌疑人毛某家中,抓获团伙成员李某(男,23岁,无业,太原市人),捣毁其设在家中的制毒窝点,缴获冰毒半成品及大量的制毒原料及制毒工具。与此同时,与毛某、李某共同制造冰毒的嫌疑人郭某、杨某也在忻州落网。
震惊:半年苦研制毒术
现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毛某出生在太原市一个普通家庭,他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混社会。从2007年开始,他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并通过毒品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为筹毒资,他开始贩卖毒品,以贩养吸。其间,他萌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自己制作毒品。2009年6月,他在网上查找制毒方法时,与挂帖贩卖“某滴鼻液”的嫌疑人邓某取得了联系,加入了一个名为“志同道合”的制贩毒QQ群。经过半年的“交流”、“学习”和“刻苦钻研”,2009年年底,他基本掌握了用麻黄素制作冰毒的“核心技术”。
在此过程中,他通过犯罪嫌疑人邓某,分3次购买了这种滴鼻液15000支,2010年8月底又从一江苏人手中购买此类滴鼻液8000支。之后,他伙同犯罪嫌疑人李某,将所购买的23000支滴鼻液经过加热、浓缩等程序,累计制得冰毒200余克,除部分用于他吸食外,大部分卖出,共贩卖冰毒160余克,非法获利6万余元。
疯狂:指导加工麻黄素
但是,购买的某滴鼻液很快便使用完了,制毒原料的来源成为摆在犯罪嫌疑人毛某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同时,犯罪嫌疑人毛某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使用滴鼻液制毒,成本过高,有没有更为廉价的获取麻黄素的途径呢?
2010年9月份,犯罪嫌疑人毛某与忻州的郭某、杨某取得了联系,由该二人在忻州加工麻黄素,再由毛某在太原将麻黄素加工成冰毒。其间,毛某派李某前往忻州为郭、杨二人提供技术指导,由李某将与郭、杨二人共同制作的90余克麻黄素带回太原,经进一步加工提纯,共获取“合格”麻黄素60余克。目前,这60余克非法制造的麻黄素已被专案组查获。
办案***告诉记者,这是我省首例加工麻黄素制作冰毒的案件,对社会的危害不是以往制贩毒案件可比的,如果再晚抓几天,将会有更多冰毒流入社会,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深挖中。
反思:毒品犯罪新苗头
太原市公安局副局长戴来伟说:“这是一起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制毒案件。目前,太原市毒品犯罪主要呈现出下述三个特点:一、制毒方式呈现家庭模式化。二、制造资料索取呈现网络信息化。三、犯罪经验交流呈现网络QQ群体化。”
他表示,针对当前的毒情形势和犯罪特点,警方一方面将紧跟形势,持续保持对毒品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大力加强涉毒信息研判工作,不断深化案件经营意识,适时调整侦查谋略,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堵源截流力度,不断提高侦办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等各类犯罪活动,努力挤压犯罪空间,最大限度地遏制毒品来源,减少毒品危害。(记者 冯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