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晖一直在病床前照顾母亲吴贞爱 本组图片 本报特派大连记者 郭亮 摄
医院精心设计的爱心板
“吉林孝子跨国运病母回家” 续
新闻回放:
辉南县的吴贞爱为了让儿子李春晖受到更好的教育,把儿子送到大连读书;此后,她又去韩国打工,累出脑出血,右脑细胞90%死亡,成了“半个植物人”。经多方相助,历经一个月的辛苦奔波,2月17日,吴贞爱终于乘飞机从韩国首尔回到大连。跨国运母的壮举让世人赞佩。
“妈,妈,你看看我,我是春晖!”每天早上,李春晖都会摸着母亲吴贞爱的手和她说说话,他盼望能出现奇迹,每看到母亲眨眼回应,这个25岁的小伙子就会哭。
跨国运母 弥补心里遗憾
“子欲养而亲不待。”几个月来,看着病重的母亲,李春晖脑海里时常浮出这句话。
吴贞爱病后,李春晖赶到韩国照顾了7个多月,爸爸要继续打工赚取医药费,而在韩国的开销太大,压得他们一家喘不过气来。今年初,他决定把母亲运回国内治疗,“我要尽可能地陪着母亲,补上我心里的遗憾。”
几经周折,在使馆、媒体、医院的多方帮助下,2月17日,吴贞爱克服了重重难关,安全返回国内。
现在,在吴贞爱的床边有一张临时加的小床,李春晖每天就睡在这里,“这样能时时都陪着妈妈!”
每天5点半,春晖匆忙洗漱后,就去医生那里取药物和流食,然后通过鼻管喂食,服侍完母亲后,他匆忙吃上一口。接下来一天里,他用轮椅推着妈妈,到康复室做康复训练,给妈妈按摩,换10次尿布,给妈妈翻身……再和妈妈说话,说说他小时候的事儿,见到妈妈会眨眼示意时,他会兴奋一点。到了晚上,也不敢睡踏实,几次起来看妈妈,担心她出意外。
为儿子前途 送到大连读书
童年的李春晖是在辉南县庆阳镇向荣村长大的,父母是当地的农民,家里有几亩薄田,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在父母的呵护下,他读完了小学。
在他上中学时,吴贞爱决定要把他送到大连,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贫困的生活。为此,她狠下心,把十几岁的春晖送到大连读书,住在亲戚家。此后几年,春晖的父母先后去韩国打工,一家三口人聚少离多,连过年都不能聚到一起。
李春晖很小就来到大连,生活上很独立,每月拿着母亲给的生活费,生活上衣食无忧,并且顺利考上大学。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开始进修,并找了几份工作。他盘算着,等自己生活稳定下来,就让父母回国,一家人在一起生活。
打工很辛苦 却瞒着儿子
他在大连想妈妈了,就打国际长途,在电话里,妈妈一直说:“别担心,我过得很好,你好好学习就行了!”
如果不是母亲发病,李春晖也想不到,妈妈在外国打工,赚钱是这么辛苦!
他们住在韩国首尔郊区一处楼房的地下室里,面积不超过8平方米,惟一的电器就是台二手电视机,吃的以米饭和咸菜为主……”
母亲在韩国的工作并不稳定,在餐馆洗菜、刷碗,有时还为当地居民提供家政服务,一个月算下来,父母两人赚不到2万元人民币,而开销又大,“为了能让我生活好,他们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
小病忍大病扛 累倒坚强母亲
2010年5月,母亲在韩国一病不起。几经周折,去年6月,春晖在韩国首尔一家大学医院重症监护室见到了的母亲。
母亲发病后,由于右脑细胞死亡90%,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但李春晖到医院时,她却泪流不止,“知道是我来了,只要我喊她,她都有反应!”
妈妈的身体一直不错,怎么就病了?经一再追问,爸爸李明千告诉了春晖***。
原来,吴贞爱到了韩国后,一直四处找工作,甚至做几份兼职。在突发脑出血前,她经常感到头晕目眩、肢体麻痹,可每次只是忍着,实在受不了就吃点药扛着。生病的时候也坚持打工,因为在她心里,还有一个奋斗目标,要帮儿子在大连市买房子。有时,吴贞爱想儿子想得受不了,就躲在屋里翻儿子照片,边看边流泪。
这么严重的病能活下来已经是奇迹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没等到我能养活他们的时候就病倒了,都怪我……”春晖用拳头捶着墙说。
妈妈生病后,他所有的工作都辞了,“现在大连这边只有我一个人,我现在只想多陪陪母亲,不想让自己遗憾终生!”
后续治疗费用让孝子发愁
困难摆在眼前,李春晖有时会在走廊发呆,有时和爸爸打个电话,父子俩一起叹气。“在韩国抢救和治疗,花了30多万元,欠了不少朋友的钱。现在回国了,每天的费用将近1000元。”对这些费用,李春晖也很发愁,为了给妈妈治病,爸爸没有回国,还在韩国打工。等妈妈病情好转之后,他也会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妈妈。
让李春晖高兴的是,妈妈在他的照顾下,病情有了好转,“医生说还有希望,只要有希望,我就不放弃!”
希望下个春节能一家团聚
今年春节,他一个人在大连等待去韩国的签证,爸爸在韩国照看生病的妈妈,三十儿晚上,看着别人一家团聚,李春晖哭了,“我们一家10多年都没在一起过年了,没想到再见面会是在异国他乡!”
正月十五,吴贞爱安全返回国内,他陪妈妈在病房里度过了元宵节,“虽然妈妈不能说话,但她知道,这个元宵节是儿子陪她过的,希望下个春节,能一家人团聚!”
李春晖说,对于社会对他的关注,他说只是做了一个为人子应该做的,只想在母亲有生之年尽尽孝。
本报特派大连记者 赵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