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延庆八达岭镇帮水峪村,村民董山又来到无名烈士墓前祭扫。这5座无名烈士墓,父亲董全宝和儿子董山已接力守护了20余年。本报记者 石明磊 摄
时间: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
地点:延庆县八达岭镇帮水峪村
人物:董全宝、董山父子
事件:照看村中无名烈士墓二十余年
4月3日,清明将至。延庆县八达岭镇帮水峪村周围的群山上,已露出层层新绿。
阳光穿过山巅长城,照射在小村西北角,一处土丘之上。5座土坟,自西向东整齐排列。坟顶各有一捧新土,几叠黄纸,用石块压在坟头。坟前无名。
一块一米高的乳白色大理石碑,立在5座坟前方的正中间,碑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公元二00八年清明”。
47岁的村民董山拨开墓前杂草,轻轻抚摸石碑。看着5座土坟,他有些疑惑:“前天扫墓时摆的贡品,怎么这么快就不见了?”董山说,这里安葬的,都是无名烈士,四男一女,牺牲于解放战争后期。
这5座无名烈士墓,父亲董全宝和儿子董山已接力守护了20余年。
父留遗言:替我照看他们
“每年给烈士扫墓的父子俩住村东头。”董山在村里小有名气,守护烈士墓的事情村民都知道。
“坚持扫墓是父亲的嘱托。”面色黑红、身材魁梧的董山说话耿直,“父亲扫了快20年,故事也最清楚。可惜他不在了,你们应该早点来。”他对记者说。
2008年3月3日,79岁的董全宝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拉着董山的手说:“我放心不下村里的烈士墓,你有空的时候替我去看看他们。”此后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等祭祀的日子,董山都会按时扫墓。
2008年清明,董山觉得坟包太简陋,便从镇里运来一块大理石碑。“以后还要垒堵墙,再种几株松柏。”董山想把烈士墓改造成小陵园。
子承父业:扫墓如同耕种
家中三儿一女,董全宝偏偏把扫墓之事托付给了小儿子董山。董山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是党员,“父亲是老党员,党员传承党员,这是传统,他放心。”
对于董全宝为何坚持扫墓,董山和村里人都不清楚,“我从来不问他这些,他愿意做的事,自有他的道理。”董山猜测,这与迁墓有关,“此前烈士墓不在这里,散落在另一座山丘之上,1983年村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烈士墓集中迁到现在的位置。”董全宝正是那一届的村委会主任,负责迁墓事宜。
迁墓后,村小学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学生前来扫墓。上世纪80年代末,村小学解散。“从那时起,父亲接过了扫墓工作。”董山说,具体是哪一年记不清了,村里的几位老人也记不清了,“庄稼人不爱记年头,但该做什么事,就像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一样清楚。何时该扫墓,父亲和我都不会忘记。”
坚持扫墓:就像缅怀父亲
董全宝去世后,镇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来找过董山,“他们希望我守护好。”董山说,石碑也是民政局订购的,320元,民政局出了100元。他垫付了其余费用并从镇上运回来。立在墓前,仍觉得简陋,后来他又花750元买来5棵松树。
照看烈士墓,依照政策规定,董山可从镇民政局领到一份补贴金,但他并不愿意,“父亲守护了20年也没要过钱,我要拿了,扫墓就变味了。”董山说,拿补贴还要填写贫困户证明,我不贫困。他指向烈士墓西边的一大片果林,“一千多亩香槟果,我是负责人,没他们战斗牺牲,我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
董山坚持扫墓,也有村民不理解。“说实话,我没什么特别高尚的思想,站在墓前,我就会想起父亲,止不住地想。”董山说着,就红了眼眶……
■ 追溯
解放康庄战斗 5位烈士长眠
关于这5座烈士墓的故事,村里没人说得清。
“牺牲战士的姓名、年龄、籍贯、部队番号都不清楚。”71岁的彭永和、彭永利兄弟是村中长者,参与过迁墓之事。
“他们是在解放延庆康庄的战斗中牺牲的,四男一女。迁墓时有人见到过烈士遗体,根据着装判断的。”彭永和说,其中一名烈士穿女式军装和鞋子,身边放有一个急救箱。还有一人可能是司号员,其他三人的身份无从判断。最初散葬在村中的共有6名烈士,“其中一人身上放着块木牌,写有姓名,后来迁到了烈士陵园。”“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战士的衣领内部都会绣上姓名,这5名烈士却没有。”彭永利补充,因为没有姓名,他们未能迁入陵园。
两位老人说,过去的时间太长了,一直没人来寻找过,村民已经把烈士墓当成了村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