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大未名BBS出现一则名为《医学部招募健康志愿者4天1000元》的帖子,称受北大药理研究所老师委托招募健康受试者,测试药物特性和性能等。试验需4天5夜,受试者可获1000元报酬。
昨日,北大医学部党委宣传部人员表示,此项招募信息属实,但并非北大药理所刊发。发帖招募是一名受试者个人所为。
4天5夜报酬1000元
一篇名为《医学部招募健康志愿者4天1000元》的帖子,出现在北大未名BBS“学生资助中心兼职信息”。
帖文称,发帖者为该校医学部学生,受药理所老师委托招募健康受试者,参加盐酸安托沙星(抗菌类消炎药)试验,以测试该药物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性和药动力性能等。需女士10人,男士3人。年龄在20至35岁,身体健康。
“受试者体检后入住研究单位,次日服用2片药(仅服药一次)”,帖文描述,整个试验需要4个白天5个晚上,期间不能离开研究病房。试验中共有16个采血点,每次4毫升。药理所提供住宿及三餐,环境舒适。
“招募是药理所官方行为”
该帖在论坛中引发议论。有人怀疑该帖真实性,担心上当受骗。也有人认为,此种药物试验存在风险,应提前告知各种可能出现的后果。
“安全范围内的用药量。”昨日,帖文中报名联系人“李同学”称,所用药物安全性有保障。
根据“李同学”提供的号码,记者与招募负责人取得联系。该负责人称,此次招募是北大药理研究所的官方行为,所有责任由研究所承担。研究所会向有意者提供知情同意书,告知试验各种信息。
校方:校外人员个人行为
昨日下午,北大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经与药理所人员核实,网帖所述招募确有其事,但药理所并未发帖,也未委托他人发帖招募。
该人员说,据调查,帖子招募负责人为校外人员,曾是药理所的受试者,与学校及药理所无关。此举违反相关规定,已就此事与该人员沟通。
北大医学部伦理委员会人员称,研究机构需先拟订试验方案报送相应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能招募受试者。研究机构都拥有数量较大的受试者库,有需要时“一对一”征询意见,一般不会通过个人网上发帖方式征集。
昨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证实,网帖所述药品试验方案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
两种试药流程
正规流程
1、研究机构需先拟订试验方案报送相应伦理委员会审议
2、相应伦理委员会通过后,研究机构从受试志愿者库中选取人员,或通过医院寻找患者,并“一对一”询问。
3、向有意受试者出示《知情同意书》,包括试验目的、内容、存在风险和出现问题后的责任与善后等。
4、研究机构“一对一”发放给受试者,不会委托外部人员代发。
地下流程
1、一些医院等机构与介绍人联系寻找试药者。
2、介绍人通过网上QQ群等发布找人信息,并留下电话号码。
3、一些无固定收入者与介绍人联系,由介绍人带到试药基地,也签《同意书》。
4、试药结束后,介绍人到医院等机构拿钱,提成后发给所带来的试药者。
■ 追问
如何应对试药的风险?
招募网帖称,此次试验是临床药物试验中的第一期,测试药物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性和药动力性能。
北大医学部伦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称,药物在动物身上使用无问题后,进入临床一期试验。通常一期试验是测试药物安全性和剂量等,是首次运用于人体,会存在一定风险。
“受试者自愿参加。”该工作人员表示,研究机构会提前出示经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情同意书》。《同意书》中写有试验内容目的、存在风险和善后等。受试者认可签字后,才能进入后续环节。
受试者补贴如何发放?
据此次招募网帖,受试者参加试验的“收益”为免费体检和1000元报酬。
一些网友认为,若通过个人招募受聘者,这给了一些“中介”从中牟利的机会。
对此,北大医学部党委宣传部人员称,为避免出现“中介”等问题,一般不会通过个人网上发帖方式征集。
北大医学部伦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补贴金额根据试验强度和时间等因素计算,会由研究机构依照财务规定,“一对一”发放给受试者,不会委托外部人员代发。
■ 说法
相关规定需细化完善
北大医学部伦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学校已建立受试者保护工作体系,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加强对受试者的管理和保护。
“国内相关规定还需细化、完善。”该人员坦言,美国等国家已就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等制定法律。我国相关规定大多借鉴了国外做法。但大多是“指南”,与国外的法律相比力度不够,尚待改进。
■ 讲述
中介QQ招“试药者”提成
在京打工者王鹏(化名)曾有过2次试药经历。
去年上半年,有朋友找到王鹏。告诉他可到一家三甲医院试药,不用出什么力气,3天可以支付他800块钱酬劳。
这种即将被用作临床试验的药物治疗方向为癫痫病。在王鹏看来,这种药毒性要小一些,危险虽然存在,但对身体的伤害小一些。
“有些病症的(试药),听说对身体的危害很大,会影响以后的工作,也会影响生理”。王鹏说,试验这种药的酬劳一般在三五万元,“价越高越危险”。
试药前2天,王鹏先接受了一次体检。主要是血液、尿液、身高、体重等常规检查。提前一周不吃黄色水果、不吃油腻和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睡眠,王鹏按照介绍人的话照做。
在体检合格后,他住进了该家医院的试药基地。
第一天早上,工作人员给王鹏服下了几颗药片,随后每隔半小时便会在他的身体上采一次血,一天共采集了10余次,每次四到五毫升。随后两天,王又各服下相同数量的药片,抽血的次数分别为三四次和一两次。
第三天出院前,王鹏又做了一次体检。他的体检报告显示与入院前没有异常,和他一同出院的人则被要求几天后再去医院复查。
当天,王鹏在介绍人手中拿到了800元钱。
试药后,王鹏结识了几个试药的同伴,都没有什么固定工作,每月都会通过这样的中间人前往不同的三甲医院试药,一两千甚至更多的酬劳。
这些试药者已经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业务平台”———试药(QQ)群。经常会有人在群内发布试药的招人信息,并说明要试药的品种,需要试药几天和酬劳。这些介绍人会留下手机号码,但不会说明是去哪家医院试药。
王鹏不知道这些介绍人究竟与多少医院有联系,“但肯定从试药者身上提成牟利”。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段修健 孟祥超 实习生 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