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盐城市慈善总会办公室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行善成“痴”的84岁老人张忠泉。这一次,老人用颤巍巍的双手,向慈总工作人员递上5张存款凭证和一张收条,共计9.75万元,他表示要将这些钱再度捐出去。但在了解老人的相关情况后,工作人员婉拒了这笔捐款,而老人经过考虑,也接受了对方的好意,决定先安度晚年,身后再“**捐”。
10万巨款,是老人的所有积蓄
说起这位本报曾经报道过的老人,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就是这位一生勤俭节约、对自己吝啬得近乎苛刻的老人,却在去年4月,一次性将自己省吃俭用和多年捡破烂的10万元积蓄,毫不犹豫地捐给慈善会,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众人。但老人的“痴”善也让他遭受了很多非议,妻子和女儿更是离他而去。目前,老人在扬州与自己认下的一名义子生活。
这次,张忠泉老人欲再次捐出的近10万元积蓄,是截至目前他所有的积蓄了,一部分是去年10月他存放在曾经居住的盐城雅和社区居委会的8.05万元,由该社区打了一张“收条”放在老人身边,上面写明由社区代为保管,如果老人离开人世,将遵其遗嘱捐出;另一笔1.7万元,则是他自去年捐款以来的工资和捡破烂所得。张忠泉自去年到扬州后,一直在其义子处居住,于8日回到盐城。他表示想在盐城度过晚年,最想去的是盐城市社会福利院。正是由于综合考虑到上述情况,盐城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冯炜才委婉地劝说老人,钱先放在他自己身边,作为在福利院生活的费用支出,等老人百年之后再将剩余款项捐出。
一年多来,老人仍坚持捡破烂
记者看到,老人头戴一顶黑色的遮阳帽,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衣,衬衣上还有几处比较明显的污垢斑迹,下身穿黑色长裤,脚上则是一双捡来的黑皮鞋,其中右鞋头已经微微开裂。他拄着拐棍,虽然不需要人搀扶,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要比去年差得多。他还随身带着一个小行李车,车上的一只大手提袋里装着一堆衣服和两个盛绿茶的瓶子,其中一只瓶子里盛的是白开水。
“我现在一天还是只吃两块钱,从来不会超过这个标准。”张忠泉对记者说,这些年他已习惯了,但是去年以来身体每况愈下,在扬州曾摔过不少跟头。他捋起左腿裤管,记者看到上面一处伤口很深,已经化脓。问起为什么不看医生时,他说,“我买个膏药只要几块钱,医院一去就是百十块,我不能浪费。”老人为了省钱,买药都要跑好几个药店,专挑便宜的买,这期间他还打电话托盐城雅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买药,因为他发现盐城有一种药卖得比扬州便宜。
老人说,在扬州的这一年多时间,他仍然保持着捡破烂的习惯,但是收入不多,“现在20个瓶子只卖1块多钱。”加上身体越来越差了,也没有精神跑,一些值钱的废品很难捡到了,但他还是想把身边的钱再凑足10万元捐出。这次是接到单位体检通知回盐城的,老人就把积攒的存单都带回来了。他想捐了钱就住到社会福利院去,不再麻烦扬州的义子了。
经过慈善总会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一番苦心劝说,老人经过考虑,同意暂时不捐款,留着自己安享晚年。随后,他还和慈善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去盐城市社会福利院看了看。路上他一再表示:“说不定哪天我就去了,我留着钱干什么?以后这些钱还是要全部捐出去。”
张勇峰 宋晓华 郭小川
“痴”善老人张忠泉其人
出生于1928年2月的张忠泉,是东台市人,中共党员,省劳动模范,1983年7月从盐城市建筑总公司(现已更名为建兴建工集团)退休。因他多次向社会捐款,立遗嘱设立公益事业基金,其义举早在1996年就被评为“盐城十佳文明新事”。去年,他又将捡破烂等积蓄的10万元,捐给盐城市慈善会用于救灾。
张忠泉从15岁开始就为地主打短工,做过纤夫,踏过三轮车,做过小生意,还被国民党抓过壮丁。1959年9月,进入盐城专区建筑工程处一工区做修车工。参加工作后,张忠泉就多次以单位名义或“学雷锋”等化名向受灾地方捐款,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1965年5月,被表彰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五好职工”。1982年5月,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7月退休后,仍然捐款不止。半个世纪来,仅邮政汇款单就有100多张。由于张忠泉向社会捐助的钱,大多数是靠做小生意或捡破烂积攒而来,也因此被社会誉为“雷锋式老人”。
这位执着的“痴”善老人,因为远超常人的行善之举,也曾遭受过不能承受之苦:遭人非议,妻离女散……他的邻居们就曾说,以前张忠泉每天很早就推车出去卖东西了,赚的钱自己一分舍不得用,聚积起来都捐了。而他自己的早饭和中饭,都是早上做好了放在饭盒里带在路上吃,一般都是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他计划自己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2元钱。
在去年捐出10万元之后,他甚至拒绝了市慈善总会颁发的证书,他说:“我不要(捐赠证书)。我只希望我能够帮助受灾的人,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