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肺癌的刘华(化名)
以探代采
近几年来下吉村民小组部分死于癌症的村民名单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刘龙飞)“刘国华,2007年死于白血癌;刘素珍,2007年死于骨癌;刘桂林,2009年死于肝癌;刘和焕,2010年死于肝癌;刘和苏,2010年死于淋巴癌;刘瑞金,2010年死于白血癌……”4月10日,当丰顺县潘田镇新东村下吉村小组村民刘华(化名)写下这一长串名字的时候,他的手不禁有些颤抖,因为或许不久之后,这张“下吉村癌症死亡者名单”上,也会添上他的名字。
去年11月,53岁的刘华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尽管一直在进行化疗,但他的病体依然日显沉重。
“我们村小组有千余人,近几年来死于癌症的就有20多人。”刘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癌症频发引起了村民的恐慌。许多村民怀疑,突然增多的癌症病例,可能与该村附近的尖笔岽铅锌矿有关。
勘矿后水源枯竭
2003年,一支探矿队伍开进了下吉村。2005年前后,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与当地一家名为“嘉发公司”的企业联合取得了尖笔岽矿区的勘查许可证。经勘查,尖笔岽矿区是一个高品位的中型矿床,矿石储量800万吨以上,勘查面积12.37平方公里。
尖笔岽蕴藏丰富铅锌矿的消息很快在下吉村传开。然而,六七年过去,村民发现,身边的“聚宝盆”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财富,迟迟不见结束的探矿活动,反而给其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村民说,尖笔岽一带是下吉村的饮用和灌溉水源地。自勘矿开始以来,由于挖矿井等原因,村民饮用水源逐渐枯竭,农田灌溉也受到严重影响。
4月10日下午,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尖笔岽一带看到,山脚只有很少地下水冒出来,一个废弃的洗矿池将细小的水流截断,池内淤积了很多泥土,并留有红色印迹。
“矿井深挖后,地下水便不再往地面冒了。”一位村民说,2007年后,下吉村不得不改从另一个村小组的水源地取水。
在尖笔岽山脚的宝头弯,大部分农田已经荒芜,几位村民正在利用下雨留下的一点积水吃力地犁地。“这里大概有480亩,自从开了铅锌矿,灌溉水少了很多。”村民表示。
除水源枯竭外,最让村民感到不安的,是村里近年频频出现的癌症患者。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仅下吉村死于癌症的村民就有20多名,而在同属新东村的上吉、老虎等村小组,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村民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些死于癌症的人,大多在50岁上下,也不乏30多岁的青壮年,“骨癌、胃癌、肝癌等居多”。
虽然并未请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但由于癌症发病率迅速上升正好出现在尖笔岽勘矿开始之后,许多村民因此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我们怀疑饮用水源受到了矿场污染。”一位村民说。
村民盼政府援手
2007年起,下吉村民不断向相关部门反映尖笔岽矿对其造成的影响。“我们了解到,这个矿只有勘查证,没有开采证。”村民刘先生说。2010年2月27日,在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上,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络发言人在回应村民投诉时称,至2010年3月1日,该局没有在丰顺县潘田镇颁发过铅锌矿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而下吉村多位村民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反映,近几年,他们发现从尖笔岽矿矿洞里每天能运出三四辆货车矿石,每辆货车载重约30吨,而村民的农田也常被铅锌矿流出的红黄色水所污染。
“难道仅仅是在勘探吗?”有人提出质疑。新东村一位货车司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曾多次看到大量矿石被从尖笔岽矿场运出来,“每次大概有五六辆车,每辆车一次装20多吨”。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有效期一般为3年,而为延长勘探期限,尖笔岽矿探矿证申请主体曾数度变更,“第一次是嘉发公司和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后来是嘉发公司与其它企业合作,以后者名义申办勘查许可证”。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2008年第四季度颁发勘查许可证的公告》显示,2008年底,丰顺县尖笔岽铅锌矿场探矿权人变更为丰顺县吉田矿业有限公司,勘查时间为3年。
2009年8月31日,丰顺县一位领导到尖笔岽铅锌矿调研,要求各级各部门全方位帮助企业解决征地、环评、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等问题,全力加快探矿进度,促进矿场尽快转入开采、选矿阶段,尽早发挥效益。
“我们并不反对矿产开发,只是希望政府和企业能保障我们的生产生活,帮我们搞清癌症频发的原因。”2011年4月10日,下吉村多位村民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
由于问题迟迟没有解决,2010年12月,上吉村、下吉村及附近村庄部分村民赶到矿场,阻止运走矿石,尖笔岽矿场暂时停止运转。
2011年5月14日,丰顺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陈诺文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尖笔岽铅锌矿场的探采工作是梅州市重点项目。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和企业一直在进行详细勘探,并未采矿。
“由于储矿面积大、群众阻止探矿等原因,尖笔岽矿的勘探报告到现在仍没有出来。”陈诺文说,勘矿只是小规模的技术操作,一般不会对周边造成影响,因此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至于村民反映的水源枯竭、癌症频发等问题,陈诺文表示“肯定和探矿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