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
陆道培(1931- ),血液病学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迄今唯一的一名委员。
本报讯 (记者张媛)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状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侵犯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权一案,昨日在海淀法院开庭。陆道培要求黄晓军及其单位公开道歉。
被告表示,在原告作为创立人之一的领域里,被告有创新发现,未侵权。
原告曾诉求“署名权”
陆道培于2006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9年,其博士生黄晓军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双方获奖的原因均为血液病学中的GIAC方案(亲属间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体系)。
昨天庭审时,陆道培表示,自己长期致力该项研究,方案的缩写都是其创立的。他曾手把手教导黄晓军,但黄在申请奖项时,所提交的部分论文中却未见到自己署名,侵犯了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权。他起诉黄晓军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方面要求法院对其技术成果进行确权,一方面要求对方赔礼道歉。
据了解,去年12月,陆道培曾以侵犯署名权起诉,在开庭后自行撤诉。
被告称原告名在“等”里
黄晓军的律师称,陆道培是该领域的创立人之一,但更多的还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2006年获奖,是因为发现了GIAC的可行性,2008年,才揭示了其医学原理。黄晓军再次获奖,说明其有创新发现。
“现在也有人研究相对论,难道现在也要给爱因斯坦署名?”被告方认为,在申报奖项材料时,使用了“黄晓军等”,是表述的需要,在附带的论文中,都有完整署名。
原告要求查“弄虚作假”
法庭上,80岁的陆道培打着领带,庭审中,多次抢过代理律师的话筒,主动参与辩论,并谢绝了法官提出的“是否需要庭间休息”的建议,病坚持要求法院,查明被告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黄晓军的律师称,相关单位早已做出“否定”结论。
昨天,法庭未对陆道培的要求,作出表态,该案也未作出宣判。
■ 事件回放
●1987年7月 黄晓军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陆道培院士,于1992年7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8年12月 黄晓军以“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8年12月21日 陆道培举报黄晓军申报的项目存在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科学事实等问题。
●2008年12月30日 北大人民医院称,黄晓军等人的申报成果“不存在学术造假、学术剽窃行为”。
●2009年1月 黄晓军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9年2月24日 陆道培等人向中华医学会、教育部举报黄晓军。
●2009年5月4日 北大医学部和北大人民医院联合回复陆道培,称项目“没有发现明确伪造实验数据的证据,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黄晓军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则“难以做出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