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基层一线采访工作作风感动当地居民

2011/9/5 13:25:2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在近两周的时间内,谢宝军一行以扎实刻苦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也打动了当地群众。18日中午,谢宝军一行为了拍摄村民填埋水管的劳动场面,一直蹲守到正午14点,村民们吃了中餐重新开工了,他们却还没有吃中餐。

采访现场

采访现场

在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板桥村拍摄的劳动场面

在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板桥村拍摄的劳动场面

蹲守田间地头一边拍摄一边帮群众一起割稻子

蹲守田间地头一边拍摄一边帮群众一起割稻子

  武冈9月3日讯(通讯员 杨贤勇 李焱稠 匡远静 邓淑月) 白天在35度以上烈日下,蹲守田间地头,连续暴晒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连续三晚通宵加班;挥舞镰刀与群众一起割稻子,趴在稻田里摄像,蹲在田坎上吃盒饭,这就是看似风光的央视记者,在武冈板桥村蹲点采访时的作息方式。

  8月18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湖南记者站站长谢宝军带领记者姚鹏、李炜、温盛强、张宗尧等,深入武冈市最偏远、自然条件最艰苦的秦桥乡板桥村,与当地农民共同劳动,共抗旱魔。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我们有幸跟随央视记者一起在板桥村蹲点,与其说是协助工作,倒不如说是一次业务知识的培训、一次职业素养的教育、一次敬业精神的洗礼。在近两周的时间内,谢宝军一行以扎实刻苦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也打动了当地群众。

  持续高温蹲点

  初见谢宝军一行,一个个皮肤黝黑。如果不是看到他们手提的摄像机,还真以为他们是外来的民工,哪像央视的记者?

  连续多天,谢宝军一行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工,晚上七、八点才收工。天气预报显示那些天气温都在32度以上,最高达36度,地面温度更是逼近50度。期间除了简单的中餐,他们都在田间地头经受高温炙烤,与农民一起打井抗旱、收割稻子,捕捉精彩的新闻镜头。谢宝军在做现场出镜报道时,不戴草帽,头顶烈日,为了一个满意的镜头,反复尝试不同内容和视角。记者姚鹏、李炜、温盛强、张宗尧一会儿蹲进稻田里面,一会儿趴在田埂上,一会儿又爬上几百米的高山,反复选取最好的拍摄角度。姚鹏为拍摄好一个禾蔸,足足在禾蔸旁拍摄了5分钟。为了拍摄一个完整的村景,他们更是花了近一个小时,杠着沉重的设备,爬上村对面300多米高的山坡。几天下来,他们脖子上、手上都晒脱了一层皮。我们也终于明白,他们的皮肤为什么和农民一样黝黑。

  18日中午,谢宝军一行为了拍摄村民填埋水管的劳动场面,一直蹲守到正午14点,村民们吃了中餐重新开工了,他们却还没有吃中餐。我们请他们到秦桥乡政府吃中餐,被拒绝了,理由是来回跑一趟,太浪费时间。最终我们只好在板桥村几户村民家里凑了一些饭菜,给他们送到田坎上。一位76岁的老奶奶非常感动,她饱含热泪,坚持将自家的西瓜都送给央视记者吃,并亲自送到了田坎上。

  夜以继日加班

  27日早晨,星期六,我们来到央视记者在武冈设立的临时办公室。走进房间,就看到地上堆满了各种设备,桌上放了两台笔记本电脑,地上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都在工作状态中;各种各样的电源插头、电源线布满了房间。原来他们听不懂武冈方言,需要我们帮助将同期声翻译出来。我们客气地说,辛苦了,为了宣传武冈,双休日还在加班。谢宝军认真地对我们说,他还真不知道当天是星期六。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是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他们只知道是几月几日,从来不去管星期几。确实,他们工作起来不但不管星期几,更不分白天黑夜。李炜告诉我,昨天晚上他们通宵都在做节目,天亮时才眯了一会。这时,谢宝军让我们帮他们带一些早餐到房间,他说,新闻就是要抢时间。中餐也是我们将盒饭送到他们的房间。下午两点多,他们又补了一些镜头。接着,用卫星直播车将第一集节目发到了央视。忙完这些事,吃了晚餐,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于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开始翻译方言。镜头同期声要反复地听,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等我们一起把方言全部翻译出来,已经是第二天凌晨5点多了。粗略计算一下,在武冈的近半个月中,按国家劳动法规,他们的上班时间应为72小时,但他们的实际工作时间竟超过200小时,为应工作时间的近3倍!

  在翻译方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拍摄的素材已经非常多,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同一件事、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不放过任何一个偏差,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完美了,但他们还要反复选取、制作。谢宝军向我们介绍说,第一天共拍摄了800多个镜头,然而这些我们看起来非常完美的镜头,经过他们的筛选,留下来的仅有几十个,已经不到原始素材的十分之一了,真是精益求精啊!

  真心实意为民

  板桥村这些大山里的村民,只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哪想到央视的记者会来这个穷山村,更没有想到他们的事迹可以上央视。所以,央视的记者刚到板桥村时,面对镜头,村民们非常拘谨。但是这难不倒央视的记者。来到13组戴甲永家,谢宝军搬个板凳在他家门口一坐,与戴甲永、肖贻和等村民攀谈起来。谢宝军的随意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村民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板桥村的村主任林明庄是一位女同志,村民们都戏称她为“武则天”,性格很直率。见到央视的记者,她就反复说,不要拍她,她没有什么故事,她不欢迎央视的记者来采访。尽管这样,谢宝军他们却不气不恼,不厌其烦地和林明庄聊天;林明庄打井、割稻子,央视记者们就一路跟着,一起帮忙。在经过该村抗旱打井的田间小道时,谢宝军左脚不慎踩进泥潭里,皮鞋进了淤泥,左脚的裤管上都是淤泥。满脚泥巴的谢宝军干脆席地坐在了水塘边上,与一旁的村民马寒彩聊了起来。看到谢宝军满脚是泥,林明庄笑他像个农民,谢宝军欣然认可。几句玩笑话过后,大家之间的隔阂消除了,说话自然,真情流露。

  在近两周的时间里,央视记者打动我们、打动群众的不仅仅源于他们扎实刻苦的敬业精神,更源于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群众的爱。当得知马彩寒割了自家三分田里正在抽穗的稻子,在地里打了一口井,救了村里100多亩稻子后,谢宝军由衷佩服,手拿镰刀走进马寒彩家的稻田里,和她们一起收割稻子。在了解到达大爷一家6亩稻田有近5亩基本绝收后,谢宝军私人拿出200元钱,捐给达大爷;得知村民马小红母亲刚刚去世,丈夫离家出走,还有三个小孩需要抚养,谢宝军又给三个小孩每人100元。谢宝军在捐款时,都是背着我们,且一再嘱咐受捐人不要声张。采访工作结束临走的当天,谢宝军还不忘给村里的留守儿童买了许多糖果。所有的点点滴滴,都饱含了他们对群众的一种深情、一种大爱。

  在这近半个月时间里,我们陪同央视记者在板桥村蹲点采访,看到谢宝军带领记者,同群众一起吃饭聊天,一起打井抗旱,一起下地收割,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为基层群众办实事。扎实、刻苦、敬业、为民,这就是央视记者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他们做到了笔头向下,镜头向下,与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们到基层一线采访,磨砺的是作风,锤炼的是文风,笔下流淌的是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