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甘肃“黑陶王”王金明

2011/9/14 13:49: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白常德) 说起窑街黑陶,可能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提起王金明的名字,未必就那么熟悉了。而说起窑街的黑陶制作,王金明如数家珍……  据王金明介绍,窑街制陶业可以追溯到清顺治五年,即164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

  (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白常德) 说起窑街黑陶,可能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提起王金明的名字,未必就那么熟悉了。初秋时节,记者专门赴红古区窑街镇采访了窑街黑陶制作大师、被誉为“黑陶王”的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金明。今年48岁的王金明看上去平易近人,就像是住在隔壁每天打招呼的大叔。而说起窑街的黑陶制作,王金明如数家珍……

  据王金明介绍,窑街制陶业可以追溯到清顺治五年,即164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他指着远处马路两边的店铺说:“在那个尘土飞扬的街道上,曾经都是瓷铺,周围全是窑厂。现今,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窑街的制陶业再度兴盛起来。”从小爱美术爱陶器的王金明也不例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兰州硅钙厂上班的王金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厂里派到西安去学习,学的就是黑陶的制作技艺。“现在也说不清楚当时厂里怎么会突然派我出去学这个(黑陶),大概听说厂子里要上一个项目。”王金明说,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知道了黑陶及纯手工制作黑陶的技艺。学习结束后,他就回厂开始制作黑陶,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黑陶的发扬和传承上,在原来的基础上使黑陶的制作技艺又有创新和发展。慢慢的,王金明成了厂里的“大拿”,然而2002年由于厂子效益不佳,王金明下岗后毅然选择了自己开作坊做黑陶,然而在陶海里浮沉,充满了艰辛。刚开始作坊经常陷入困境,许多朋友劝他改行。他笑着说:“我或许与这个东西有缘,有缘了就放不下,所以只能一直做下去。”

  走进制作间,王金明的妻子和另一名年龄相仿的妇女手底下正忙活着,王金明指着妻子手中一个熏炉造型的陶器说:“这个是仿半山(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所以雕刻的纹饰以波浪纹和网纹为主。”说话间,王金明妻子和工友手中的玻璃刻刀丝毫没有停顿,继续在陶器上游走,如同一个熟稔女红的妇女在绣布上飞针走线……在操作间的另一侧,摆放着等待烧制的大大小小几十个陶器,颜色呈现出泥土的自然色。看到记者面露不解,王金明笑着介绍说:“红古区地处马家窑文化发祥地,天然泥料粘性好,柔韧性好,大型陶器不坍塌,高度可达1.2m—1.5m,这样再经过陶窑的烧制,它们的颜色就会由泥土色变成黑色,这也是黑陶制作的先决条件。”“一件纯手工制作的60公分黑陶花瓶从泥料准备到烧制成功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上面的花纹全是手工雕刻,光雕刻这一道工序就得一个礼拜,最终才能体现黑如漆、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黑陶艺术特点。”到现在,我能干的也就是雕刻这一道工序,王金明的妻子一边飞针走线,一边介绍着。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过漫长的艺术创作,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其作品“仿半山文化彩陶黑陶罐”、“犀牛酒樽”分获甘肃省第十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创作设计一等奖,制作技艺二等奖等奖项,作品类型也发展到花瓶、台灯、笔筒、萝卜瓶、花熏、镂花瓶、书话筒等40多个。2007年4月,“窑街黑陶制作技艺”、“窑街陶瓷制作技艺”被兰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红古黑陶制作技艺暨传承人王金明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王金明的黑陶作品荣获“甘肃省第七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二等奖;2010年8月,其黑陶作品又荣获“甘肃省第十一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一、二、三等奖;2010年10月,“窑街黑陶制作技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复制作品“说唱俑”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随着参展作品不断获奖及藏品不断被国内外陶瓷业内人士认可,王金明终于迎来了做陶生涯的春天。

  今年2月,经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批准,王金明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时,兰州市唯一的一座非遗陈列馆——红古区民间艺术馆的建成,也为王金明的黑陶制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随着他的作品名气越来越大,各地要货的订单纷纷传来,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王金明的面前。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订单,需要扩大规模和招收更多的技术工人。此时,面色凝重的王金明讲道:“规模现在是上去了,工人却难招收,我前后培养了320多个徒弟,培养成功的只有四五个,这对将来黑陶艺术的传承很不利啊!”为了甘肃黑陶艺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真诚地祝福这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今后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