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工50米高空工作状况揭秘:小便得用瓶子接

2011/10/1 3:37: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接着,帅日波给记者准备了安全帽和手套,并让他们公司的塔吊业务负责人黄玉廷全方位保护。趁着李杰要换班儿,负责该工程塔吊业务的黄玉廷开始检查塔机的情况,并爬到起重臂上检查挂钩的情况。

塔吊工50米高空一待就是半天

塔吊工50米高空一待就是半天

  普通人上班要么走路要么开车,无论怎样,这只是个长度问题,而他们上班却要手脚并用,上班的路是垂直于地面的梯子,在几十米的高空一待就是半天;普通人买报纸是为了获取信息,他们看完报纸,还得把报纸糊在玻璃上遮挡阳光;普通人小便可以直接上厕所,可他们连尿尿都得用瓶子接。他们,就是每天忙碌在我们“头上”的塔吊工,我们城市的建设者。9月30日上午,记者走近他们,心惊胆战地爬上50米高空,体验了一把这项危险的工作。

  记者要爬塔吊?这可不行!

  9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路190号的一个商务住宅项目施工现场。听说记者要爬到几十米高的塔吊驾驶室看一看,现场每一个人都紧张起来。“这可不行,太危险了,塔吊工刚开始上都很害怕,更别提你们这是第一次爬了。”青岛海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执行经理帅日波担心地说。

  不过经过记者再三坚持,又确定记者不恐高后,该公司才最终同意。“你们就爬我们2号楼的塔吊吧,那个塔吊向上爬的空间还大一些。”帅日波说,按照要求,在塔吊上操作必须具有高空作业的专业执照,但记者不属于作业人员,也可以上 ,前提是必须做好全方位的保护。接着,帅日波给记者准备了安全帽和手套,并让他们公司的塔吊业务负责人黄玉廷全方位保护。

  “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感觉,就是爬到中间的时候累。”“千万不要往下看。”“手上冒汗了就停一下休息。”准备要上了,记者是很兴奋的,但好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叮嘱,记者被“吓唬”得心里也没底了。

  塔吊工只需1分钟记者爬了20分钟

  刚开始爬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可怕,记者努力不往下看。黄玉廷提醒记者,爬的时候身体要离梯子远一些,这样膝盖不会磕到。但记者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这个心理障碍,身体一直紧靠着梯子,恨不得抱住垂直的梯子往上爬。

  在记者看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煎熬的过程,总是想着怎么还不到头,一阶阶的梯子望不到头。后来才知道,爬的这个塔吊已经有50米高了,有近200磴。

  爬爬停停,再接着爬,终于在近20分钟后看到了头顶上一个圆形的平台。“上去这个平台就到驾驶室了!”紧随其后的黄玉廷鼓励说。研究了一下周围可以抓到的地方,记者试探着爬上平台,果然看到一个小小的白色的“房子”,终于到了!当时是上午11时许,在上面待了一上午的塔吊工李杰露出头来欢迎记者,但他随后的话让记者有些羞愧,原来,这段花了20分钟才爬上来的梯子,他们每天爬上爬下,一次也就1分钟。

  ■幕后故事

  “高空方便”不能乱来尿尿要用瓶子接着

  虽然身在50米的高空,驾驶室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转身,但塔吊工李杰却一点也不害怕,两手各扶一个操纵杆,轻轻一推塔吊就开始转动,吊起了一捆材料。由于隔得太远,记者根本看不清吊的是什么东西,难道李杰的视力超群?“当然他们的眼力要好,不过下边还有一个信号工,负责跟塔吊工协调,塔吊工要听信号工的。”黄玉廷说。

  跟李杰在离地面50米的高空待了20多分钟,记者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么高的地方想喝水怎么办呢?“自己带一瓶矿泉水上来,半天也就足够了。”李杰说。那想方便呢?说到这个问题,李杰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高空方便”可不能乱来,因为塔吊下边的工地和路上还有人呢,所以,他们只能先用空矿泉水瓶子接着,下去时再带下去。

  趁着李杰要换班儿,负责该工程塔吊业务的黄玉廷开始检查塔机的情况,并爬到起重臂上检查挂钩的情况。“每天我们都必须对塔吊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施工安全。”黄玉廷说。

  一到冬天冻得不行电暖风只能“管点用”

  在塔吊上待了一会儿,记者才适应过来,开始有心思观察四周。这个白色的小屋真像汽车的驾驶室,不仅有指示灯 、控制杆之类的配置,正前方的窗户上还有一个雨刷。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这么高的地方都能看到《半岛都市报》,不过这里的报纸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贴在驾驶室四周的玻璃上 ,给塔吊工挡光。记者看了一下,玻璃上贴的报纸是今年6月30日的,短短3个月已经被晒得发黄,可见这里阳光的“狠毒”。

  除了报纸,驾驶室的角落里一个黄色的物体吸引了记者,“这是电暖风,冬天的时候用得上 。”李杰说 ,冬天在地面上都很冷,更别提在这么高的地方,不过即使用上电暖风,也只能“管点用”。

  ■相关链接

  要是恐高可干不了这活

  中午12时许,正是换班吃饭时间,李杰动作迅速地爬下来,一看就是老手。不过随后记者了解到,塔吊工的年龄都非常年轻,李杰也只有26岁。“塔吊工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恐高。”帅日波说,一个偌大的工地上最重要的就是塔吊工,他们负责给工地的各个地方送建筑材料,因此也是最忙碌的。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更不容易,“公司要对员工的技术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非常了解,才敢把这项任务交给他。”

  黄玉廷今年25岁,2004年从青岛一所技校毕业后学习了塔吊驾驶。“第一次上去的时候我也很紧张,比你们现在紧张多了。过了一个多月才慢慢适应了在这么高的地方工作。”他说,刚开始家人知道他在这么高的地方工作都不同意,但他觉得自己学的知识能在这里加以实践,就硬着头皮坚持下来,后来成长为负责塔吊操作的机械管理人员。

  刮6级风塔吊就要停摆

  体验了一番塔吊工的工作,终于要下去了,可下也不比上简单,因为向下爬的时候需要看准脚底下踩的梯子,只要往下一看,记者这心就怦怦地跳个不行,直到双脚落地,一颗心才终于踏实了。

  “今天天气很好,没有风,塔吊不晃动,要是风大些会晃得幅度大些,你们就会更害怕。”一直在地面上等着的帅日波说,要是有6级风或者风雨等恶劣天气,塔吊就会停止施工。

  塔吊每天都在工作,安全检查怎么做呢,难道他们也要爬上爬下地检查吗?“维护是必须的,但监控我们有法宝。”在塔吊驾驶室,黄玉廷给记者介绍的一个白色小盒子就派上了用场。这个白色盒子叫“塔机防倾翻监测仪”,能对塔机什么时候开启电源,是否超载等进行记录,时间可以具体到秒。

  除了监控外,塔机自身也有“自我保护”系统,“塔机有5个限位,像要吊起一批货物,拉升到距离起重臂1.5米的距离时就会自动停下来,防止挂钩跟起重臂相撞发生意外,挂钩在起重臂上前后也是有距离限制的,这些都是它自己能完成的。”黄玉廷说。

  文/记者 李晓哲 图/本报记者 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