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勤在长江以下60米深处的特殊哨位。韩华 海勇 摄
在奔涌的长江地下60米深处,有一群哨兵,在为穿江而过的西气东输管道日夜站岗,他们飒爽的英姿因置身于地下深处而无人能识。昨天上午,记者在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探访了这处颇为神秘的特殊哨位。
营房驻扎无人江滩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了武警江苏总队第二支队十八中队,由于该中队营房驻扎在无人江滩,周边大片的芦苇滩尽收眼底,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到江堤之外,在纤长浓密的芦苇丛中,偶有栖息的野鸭,似惊鸿翩然一现。但是记者想像中的巨龙般的输气管道,却在营房周围找寻不到。该中队中队长吴秀龙笑着告诉记者,西气东输管道这条钢铁气龙是从60米深处的江底穿江而过。南岸位于栖霞区靖安镇,北岸在仪征市青山镇,所以站在江滩是看不到输气管道和执勤战士的。
不知四季变换的哨位
记者前往江底60米深处的武警战士执勤哨位时,中队长吴秀龙说:“2005年7月1日,中队开始进驻隧道。主要是承担西气东输长江隧道守卫勤务。这里少有人烟,但绝对不能放松警惕,不能出任何差错。”原来,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戈壁、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的输气管道,而西气东输长江隧道,通过穿越长江的长江盾构隧道贯通大江南北。
记者要去的哨位,就在隧道的底部。年轻的武警官兵长年驻守在那里,担负着这条“巨龙”的安全运行。在江底深处隧道内执勤的哨兵,他们却是看不到蓝天白云,感受不到四季变换、昼夜更替。
许多士兵患有关节炎
记者在吴队长的带领下,走进了被称为"空调房"的隧道执勤哨位,台阶既陡又窄,在昏暗的光线下,不得不小心翼翼握紧护栏前行。
摸摸索索,跌跌撞撞,在经过几近垂直,且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走进隧道底部后,阴湿的冷风随即袭来,气温陡然下降,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鼻而来。由于位于江底,地上湿漉漉的,隧道墙壁上的潮气在灯光下闪着寒光,如果不是记者一行的脚步声,隧道内能够静得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记者下到60米深的隧道底部,前行不远发现豁然开朗,一条直径达10多米的圆形隧道直通向前方。中队指导员林陈平介绍说,这里已是隧道的最深处,记者所站位置已在长江水位下60米深处,而在记者头顶12.2米处,就是经久不歇奔涌东流的长江水。
但是在这被支队新闻干事喻为“空调房”的武警战士执勤点,记者待上不足20分钟,身上的衣服就被潮气浸透,湿漉漉的粘在身上十分不舒服。中队排长吴小康介绍说,由于长江江底隧道内湿度大、温度低,大多数战士长期执勤之后,就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病。“这里见不到阳光,一年四季全开着电灯,白天和夜晚对于执勤官兵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墙上的闹钟才能告诉大家上下哨的时间。”吴小康说。
一趟巡逻要花40分钟
记者随后跟随江底巡逻小组,踏上了通向江北的巡逻通道,在昏暗的灯光映衬下,长长的输气管道有半人多高。从隧道建成起,就在江底哨位执勤的陈正汶班长解释说,战士们每天都要巡逻于江南和江北之间。对于隧道内的不少台阶铁柱,基本都是了然于胸,而对于初入隧道内的记者,由于隧道内光线昏暗,加上不时有水泥柱挡道,跟随着的记者多少耽误了巡逻队伍的行进速度。
最后一趟不足4公里的往返巡逻,记者跟着让整只巡逻队伍花费了一个小时。而巡逻队伍里的一些老战士却表示,由于隧道内有些地方过于狭窄,且不时还要爬上爬下,平时他们一次往返巡逻也要花上40分钟。
由于官兵们严谨细致的执勤作风,中队连续6年实现安全执勤无事故,先后有17人荣立三等功,中队连续三年被评为标兵中队。但现在江底执勤哨位已经在吴排长心里,不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深度,也成了他人生的一种深度。昨天中午,记者爬出西气东输长江隧道入口,揉着有些酸痛的膝盖,缕缕江风轻轻拨动江面,扬起层层涟漪。重见阳光,总有种久违了的感觉。
通讯员 吴秀龙 韩华
本报记者 李海勇
记者感悟
重回警营 深深感悟绿叶
作为一名部队走出来的记者,对于警营里的生活总有一种眷恋和回忆。在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仍有这样一群军人,扎根在江面以下60米深处的江底隧道内,守护我们的安宁。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江底哨所的事业又何尝不是叶的事业呢?当人们举着酒杯合家欢聚的时候,当人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时候,我们的战士,却正在充当着一片守护安宁的绿叶,因为,军人的奉献永远总是那样无声而无私的。 李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