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赴陈贤妹家乡采访 村民称其不可能炒作

2011/10/19 11:57: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2011年10月16日,悦悦父母跪倒在目不识丁身患腰病的恩人陈贤妹面前泣不成声。在医院向记者宣读的诊断书中,提到小悦悦依然“依靠升压药维持血压,并无有效的自主呼吸,依靠呼吸机维持”。”  这两天,小悦悦被碾压的事,成为广佛五金城内数千名店主、店员谈论的主要话题。

记者赴陈贤妹家乡采访 村民称其不可能炒作

  2011年10月16日,悦悦父母跪倒在目不识丁身患腰病的恩人陈贤妹面前泣不成声。 IC图片

  本报记者 孔令君 林环 如果,第一辆面包车撞倒小悦悦(化名)后,肇事司机没有逃逸;

  如果,紧随其后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路人,没有视而不见地从血泊中哭泣的小女孩身边走过;

  如果,第二辆体积更大的货车,没有再次从小悦悦身上碾过;

  如果,之后的近5分钟内,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直至第十几位路人,没有漠然走过,没有驻足看了两眼后还是选择离去;

  如果,哪怕,那么多路人,以及附近商铺那么多店家,打一个急救电话……

  那么,年仅两岁的小悦悦,今天是不是就不必在死亡线上挣扎?

  最新消息是,两个肇事司机已经归案,社会热心人纷纷向小悦悦家庭提供援助,然而一切无济于事。医院昨日公布说,小悦悦的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我们无法知道,至今仍陷于昏迷的小女孩,是不是还能梦见,像平常一样淘气地穿上哥哥的鞋、和哥哥去游乐场玩,或是时不时坐在父母怀里问着“爸爸、妈妈,我美不美?”我们能够铭记的是,10月13日下午5点半左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佛五金城。

  这是一根扎进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刺。这是一个时刻警醒我们反思自省的时空坐标。

  55岁的老唐告诉本报记者,他与救小悦悦的 “第19位路人”陈贤妹同村,从小就认识,记忆里从未听说过陈贤妹与人吵架,也从未看见过陈贤妹站出来对村里事务发表意见,“这怎么会像是喜欢出名和贪财的人呢?不可能!”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新圩镇岩口村,是陈贤妹的家乡。她的家,是个总面积约85平方米的自建平房,3间房,新建了五六年。

  如今,老伴留守在家,陈贤妹随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新房子的一砖一瓦,几乎都是她从事家政服务和拾荒十来年,辛辛苦苦赚回的。

  “这样的家境,在岩口村很平常,不属于低保范畴,当然也不算富裕。”村里的老唐今年55岁,与58岁的陈贤妹同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从小就认识。他说,陈贤妹“人好、老实、能吃苦”。

  救小悦悦的事被广为报道后,有人质疑陈贤妹的举动是为了出名、为了贪财。为此,本报记者辗转找到她的家乡。在寻找的过程中,记者每次提及这种质疑时,都听到了斩钉截铁的三个字:“不可能!”

  新圩镇农科站一位中年工作人员,并不认识陈贤妹,但在当地的农村报读到了这则新闻。他坦言,现在当地这个贫困地区的人际关系确实不如以往温暖,但人普遍老实,没那么多心眼,“要说救人是炒作,不可能。”

  当地派出所一名青年***,也不认识陈贤妹,但网络和电视媒体让他与同事近日都在讨论。他觉得:“救人就是救人,不可能是炒作。”

  老唐说,几位村干部对陈贤妹的评价都很好。“她年轻时和丈夫在家种田,农闲时帮别人做木工赚点钱,很能吃苦,生产队有事情她也愿意帮忙,所以和村民的关系都很好。”在老唐的记忆里,从未听说过陈贤妹与人吵架,也从未看见过陈贤妹站出来对村里事务发表意见,“这怎么会像是喜欢出名和贪财的人呢?不可能!”

  医院昨日向本报记者透露:因为小悦悦是幼儿,神经再生能力较强,病情似乎有稳定和改善的迹象。需约一周观察方能确定能否保住生命。

  昨日中午11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对外公布了小悦悦的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广受关注的脑死亡与否的诊断,医院并未给出。

  在医院向记者宣读的诊断书中,提到小悦悦依然“依靠升压药维持血压,并无有效的自主呼吸,依靠呼吸机维持”。

  昨日,医院还对在重症监护室的小悦悦进行了头颅CT测试,并未发现新的出血处,但大脑皮层和功能严重受损。根据这份经过会诊得出的诊断报告,小悦悦能够生存已属不易,整个大脑仍然处于肿胀状态,需要约一周的时间观察,才能确定是否能够保住生命。

  医院昨日也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情况:因为小悦悦是幼儿,神经再生能力较强,病情似乎有稳定和改善的迹象。

  “小悦悦还在ICU,还不能自主呼吸,但四肢已经有了轻微的知觉,医生说进展情况比想象的要好很多!”这条署名为“小悦悦妈妈”发的微博,截至昨晚9点,已被转发两万多次,网友还写了1.5万多条祝福留言。

  南海***部门向本报记者证实,两名司机都已归案;另有一名自称肇事司机的赵某仍坚称胡某是替他“顶包”一事仍在调查中,不便透露。

  本报记者昨日多次联系南海交通警察部门,证实先后碾压小悦悦的两名司机胡某、蒋某都已经归案,具体案情仍然在调查中。另外,还有一名自称肇事司机的赵某,曾联系过小悦悦的父亲王持昌以及媒体记者,声称“宁愿自杀也不自首”,对小悦悦家人也只愿意赔钱,在两名司机归案后,赵某仍然坚称其中的胡某是替他“顶包”。对此,南海***部门负责人表示此事仍在调查中,不便透露。

  五金城店主杜先生告诉本报记者,第二辆车的司机当天正去给他的老乡拉货,“傍晚下大雨,雨棚里很暗,小路边也堆满杂物。”店主们也倾向于相信很可能“没看到小悦悦”。

  据媒体报道,两位司机均称当日天暗下雨,并未意识到碾压到人。事发地广佛五金城的店主杜先生告诉本报记者,第二辆车的司机当天正去给他的老乡拉货,“傍晚下大雨,雨棚里很暗,小路边也堆满杂物。”店主们也倾向于相信很可能“没看到小悦悦”。

  而第一辆面包车司机胡某称,当时正在缓慢地找店铺,事发时以为“压到的是东西,所以没有下车查看”,并表示愿意赔偿,为自己赎罪。小悦悦父亲王持昌了解到肇事司机的情况后表示,假如司机真没有看到孩子,他可以谅解他们。

  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店主,都对见死不救的路人们气愤难当。同时店主们也表示,经常看到小悦悦独自在那里玩,“1小时也没人来领。”

  这两天,小悦悦被碾压的事,成为广佛五金城内数千名店主、店员谈论的主要话题。

  “我连视频都不敢看完,心里非常难受。”销售筛网的店主杜先生对本报记者说,广佛五金城开在广州和佛山的交通要道广佛路的路边,规模极大,内有至少两千多家五金店铺,巷道交错,人员繁杂,但治安并不算差。

  “来这里做生意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地人,其中不少人拖家带口,白天做生意,孩子就在店门口玩耍,晚上一家人就住在店里或阁楼上。”杜先生说,他的店铺,距离事发地还有好几条巷道,约200米,前几天老乡们聚在一起聊天,才知道出了这样“可气可恨”的事。

  据杜先生说,小悦悦的悲剧,她的父母可能也有责任。五金城里有家小卖部,距离小悦悦父母的店铺至少好几百米,店主们经常看到小悦悦独自在那里玩,“1小时也没人来领。”

  另一家销售轴承的店主周先生,距离小悦悦家的店铺稍近,也表示经常看到小悦悦一人四处走,“巷道里常常有收货的小面包车、三轮车来来往往,对两岁小孩来说很危险。”

  几乎所有记者采访的店主,都对见死不救的路人们气愤难当。“就算不敢扶,至少停下来打个电话,或者四处问一问,小悦悦也不至于再被压一次。”杜先生说。附近一所中学的雷老师也对此愤愤不平:“这和地域、素质都没有关系,而是人心冷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居民和店主们虽然都感慨道德滑坡,却都明确表示,若是自己路过,“肯定会打电话,但也不敢扶”。

  他山之石

  专家说:“好撒玛利亚人法”具借鉴意义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路人以及附近一些商铺店家,成了冷漠的看客?

  是当今社会上一些“好人没好报”的风气所致?是别人见死不救那我也不救的“旁观者效应”?

  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生活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增加,生死事件经常发生,人们对生死司空见惯,对生命变得冷漠甚至不敬畏,容易连救人的本能良知都丧失。因此,建议将生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而事实上,早在2007年2月新学期开学,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按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分别设置教学目标,以保障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为中心。在上海,即被称为“生命教育”。在上海向东中学教生命科学课的裴老师说,普通的中小学与生命教育关系最直接的,应是生命科学课,“比如,课程《我从哪里来》涉及生殖健康等知识,课上就会教育孩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又比如,在教人体器官相关课程时,就会教孩子爱惜身体,并学会适应社会。”此外,上海不少学校还有“自我保护、帮助他人”的实践课程,比如学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老人摔倒,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扶起”等。

  “完善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爱惜生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裴老师说。

  价值观,需要日常培养;道德心,需要一天天养成;而立法的手段,又可以如何为滑坡的道德划一条底线?

  在美国,有一部著名的法律《好撒玛利亚人法》,鼓励公民善意救助伤病者,保护善意施救者不受恶意起诉的追究。“撒玛利亚人”,源于基督教文化的寓言,指好心人、见义勇为者。

  而在加拿大,同样也有这部法律,并且魁北克还额外有“义务法案”,规定公民有义务对紧急伤病者提供援助,违者负法律责任。

  相似的,根据欧洲大多数国家民法,不协助在紧急状态的个体,是刑事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惩罚。

  当然法律从来与现实国情密切相关。不过,“从我国目前对好意施救者以怨报德每每发生的社会现状出发,重振社会诚信道德和诚信秩序,‘好撒玛利亚人法’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说。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也从学者研究课题进入国家决策者视野。而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包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政治价值的亲和力、文化的感召力等,丰富地表现为国民的思想道德、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和民族文化传统等。

  也就是说,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正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点。

  重视并唤醒道德的力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