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编织的“56个名族娃娃”已远销西班牙。本报记者 叶原 摄
从大型国企的生产能手,到文化产业的创意潮人,王翠英说,退休后她的生活依然充实而快乐。
退休后做小东西让她一发不可收
王翠英,1960年生。20岁时,就进入了黄河厂,一开始担任焊接工,4年后进入彩电车间,当上了彩电班班长。后来年轻的她又当上了工段长。“我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在工厂里一干就是三十年。”王翠英说。
后来工厂日渐不景气,2005年,王翠英办了内退。“当时,我照顾儿子考大学,也没觉得闲。”第二年儿子考上大学,王翠英突然觉得生活空虚。她想,得做点什么。
“我以前技术好,性格比较内向,想法挺多,但不善交流。”王翠英说,因为动手能力强,她边琢磨边行动,拿线编织了一个小挂件,她把它命名为“稼娃”。
“稼娃”问世后,王翠英一发不可收,模型越做越多。从厂里到社区,一直到省级比赛,王翠英的奖也越拿越多。
地震中受伤的孩子很喜欢她的礼物
工艺品做久了,王翠英想做出“文化味”。经思考,她决定创作56个民族的服饰模型。为积累知识,她专门去云南学习,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加深了她对民族服饰的理解。
“比如有的民族,未婚女孩会戴一种颜色的花,已婚妇女会戴另一种颜色。”王翠英说:“之前你没去,怎么能知道?”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敬礼娃娃”郎铮被送到西安治疗。王翠英花一个月为他做了一个模型,再现了郎铮被士兵救出时的情形。
“我把模型送给他,他乐坏了。”想起这段往事,王翠英很得意:“好多人送他奥特曼、钢铁侠,他都放在了床底下。我的‘敬礼娃娃’,他一直抱着玩。”
震后那个夏天,本报曾发起过给四川地震中受伤小朋友送礼物的活动。王翠英从《媒体》上得知“‘芭蕾女孩’李月没要任何礼物,她说只想再跳舞”,就亲手为李月做了一个芭蕾舞女孩模型,托报社送给了她。李月转院去北京前的最后一天,王翠英在电视上看到,她的床头柜上仍然放着那个模型,“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老公受影响也“入伙”两人圆了创业梦
当年《阿凡达》热映时,丈夫蔡宏曾带着王翠英去看。走出电影院,蔡宏心想,自己能不能也设计出一些人物和场景?蔡宏曾在昆仑厂当铣工,多次被评为先进,手工水平不在话下。
2010年,王翠英在曲江的创意市集开张了。王翠英见蔡宏没事干,就说:要不你也搞点手工玩意?这句话开启了蔡宏铁艺作品的市场化之路。很快,从人物到怪兽,蔡宏造出一堆堆铁艺模型。
后来,蔡宏又注册了公司,和王翠英办起了“夫妻店”。两人的工艺品销路不错:王翠英的作品,已经卖到了西班牙,蔡宏则在省内外开设了不少销售点。
蔡宏当年很年轻就当上了昆仑厂的团委书记,但他后来辞职,投身商海,此事曾引起亲友不解。“以前给人打工,要么合伙做生意,总是觉得没自主。”蔡宏说,现在的生活让他非常开心,“铁艺帮我把创业梦想实现了。”
实习生周静本报记者武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