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安龙2月28日消息(贵州台记者李德丽)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下箐村,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全村不到2000人。这里地处喀斯特山区,自然条件恶劣。
与其他贫困地区一样,这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和老人独自在家照顾牲畜和伺候田地。
这个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却在最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关注的原因是来自一本叫做《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书。
这本书中的日记全都是由下箐村毛草坪小学的孩子们写的,由他们的老师杨元松收集整理。日记中,孩子们用稚嫩话语描述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生活。他们用词并不华丽,甚至还有语法错误,但字字句句都透着朴实,透着真实。
日记中有欢声笑语,有孤独无助,有抱怨寂寞,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写的其实是全国7000万留守儿童的生活缩影。
看着自己写的日记被印在装帧精美的书里,初中二年级的小姑娘夏丛艳眼中浸满了泪花。
夏丛艳和同学们的日记能出版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中,得源于2010年上小学六年级时语文老师杨元松的鼓励。
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下箐村毛草坪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但只有八位老师。杨元松主要教语文。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要求孩子们每天写日记。这本来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教学活动,但在一篇篇日记中,杨元松被孩子们面对困苦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生活的坚强乐观精神感动了。
“早上,我们吃了一点饭,就去背水。政府的人把水运到垭口,我们就到那儿背。我们每一趟必须背一壶,那壶是装五十斤的,背少了,等你来第二趟水就没有了。起初是一位堂哥哥用摩托车帮我们把水拉到分小路的地方,第二次是村委会的人帮忙把两壶水直接背到我们家里。我以后一定要记住这些好人的恩情,永远都不要忘记他们!”
杨元松经过询问,得知杨海叫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时除了读书还要照顾弟妹们支撑整个家。
杨元松:在日记当中我读到,2010年3月,她自己去背水来照顾弟弟和身体不好的奶奶,这种太让人震撼了,所以我就一直关注这个学生继续写日记,其他的娃娃也写得不差,我看了各有各的特色,我越看越有兴趣,所以我就陆续收集了这些日记。
随着收集的日记越来越多,杨老师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日记结集出版。
杨元松:当时我是希望这些孩子那种自立自强乐观的精神有更多人能了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老师、家长看了可以把它当做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学生,这本书如果在城里的孩子手里面,他就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一年多的时间里,杨元松拿着稿件在各大出版社之间辗转,一边寻找着有出版意向的单位,一边继续收录整理孩子们的日记。终于,他的坚持等来了结果。北京时代华语图书有限公司看中了他的稿件,在2011年12月正式出版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220余篇留守儿童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汇成这本12万字感动所有读者的书籍。
孩子们的日记印成了书,家长们也收到了孩子们的信。在下箐村金竹凼组的半山坡上,通过危房改造资金新修的屋子宽敞明亮,夏丛艳正在父母的指导下检查寒假作业。再过几天父母又要外出打工了,现在夏丛艳也明白了父母不得不放下他们外出打工的苦衷。
夏丛艳父亲夏贵林:我们出去打工的时候娃娃还小,想不到她有这种想法,回来看到她的日记有想法,出去打工了就经常给她联系,一个星期一次、两次电话给她打回来,老的都是为了这个家,这个生活,她现在也能理解了,我们现在的关系好得多。
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书腰纸上印着一句“老师的话”: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杨元松希望,能为写这些日记的孩子们提供另一种可能。比如,一次参观博物馆,一次参观展览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理想。
杨元松:希望外界对我们的留守儿童更加全面的了解,首先他们并不可怜他们很坚强,他们很能自理同时也很乐观,他们生活条件却是艰苦,但只是质量问题,他们精神世界是非常饱满的,让他到全新的当今社会中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自己的梦想。
现在,这些写日记的孩子们都已经毕业了,至今他们无一人辍学。那个首先感动杨元松的学生杨海叫现在依然每天坚持写日记,她说这样能让她记住自己的梦想。
杨海叫:杨老师就叫我们写日记,我感觉写日记的时候心里面放松了,后来杨老师又说我们的日记印成一本书,还可以鼓励很多同学,我心里想好好学习,以后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