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工作宅居14年饿死 出身贫寒曾是优等生

2012/3/22 13:17: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当年聪明好学的王小林,成为村里的首个大学生,分配工作后两度放弃,再到宅居家中17年,食不果腹,饥寒交加,最终身死床上,令人感到悲情。”  一直关注王小林的刘胜厚介绍,1995年王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教书,一年试用期未过,他自己离职回家。

  这位工作人员曾说,若能证明王小林患有精神病,他们可以给郧县民政部门做工作,将其纳入低保范围。

  这位2006年采访过王小林的同行介绍,从王小林的言谈举止看,不像有些村民眼中精神有异常的样子,谈论一些道理时,非常有条理。

  王瑞华介绍,家人曾经找过当地教育部门,因当年王小林入职不到一年,试用期还没过就自动离职,教育部门已将其除名,人家也无法提供一些帮助。

  户口不在村里,办理低保,他无法被列入低保对象。为了给弟弟重新上户口,王瑞华奔波过多次。

  借上一次人口普查,村里开具了特殊证明,去年春天,十几年一直黑户的王小林,重新“回”到村里。

  有了户口,王瑞华看到了希望,弟弟不至于被饿死,“原打算等到今年春天,给他办理低保。”

  王小林却没熬到今年鄂西北的春暖花开。

  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

  摸黑偷菜 睡过大衣柜

  母亲和姐姐多次劝王小林去工作,但都没用。

  王瑞华没想到,放弃工作回家后的弟弟,一下子像是变了一个人。日子一长,她开始发现弟弟的异常,“一次在田里割谷子,他一个人在那呵呵傻笑。”

  “劝他工作,他不去,又不帮着家里干活,到底怎么了,根本无法跟他交流。”王瑞华至今想不通,那个当年懂事的弟弟怎么会变?

  几年间,一向文静的王小林对家人脾气开始变得粗暴。

  王瑞华称,一次在田里帮着母亲割麦子,还没割完,弟弟就吵着要回家,母亲劝他再割一会,岂料弟弟与母亲发生争吵,还动手打了母亲,母亲的一条胳膊打伤。

  时隔不久,王小林再次与母亲发生争吵,失去理智的他将母亲还未痊愈的胳膊打成骨折。

  3年前,王小林再一次发怒,将母亲的左眼打伤,导致失明。为了防止母亲受到更多的伤害,王瑞华将母亲接到十堰城区,跟随自己。

  母亲跟随姐姐,王小林独居家中无人约束,日子过得更加潦倒。

  不种农田,不种菜,只知道在村中闲逛。回家时,随便到村民家菜地里摘些菜带回家。

  在外打工的姐姐每次回家,都给他买些吃的,走的时候还给他留点钱。家里粮食吃完了,亲朋好友看他可怜,有时给点钱,他就到商店里买快餐面度日。

  一旦没有吃的,王小林就到外面去找,碰见什么吃什么。没成熟的果子,地里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用来充饥。

  冬天,他是最难过的日子。一到冬季,王小林几乎只吃蔬菜,全是生吃。就连红薯叶也大把采着吃。

  而对好心人送上门的东西,他却表示不接受,半夜却又到村民家的菜地中偷菜。

  村民碰到了,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在村民眼中,王小林就像野人一样活着,做饭就在家里堂屋用3个石头支起一个锅烧水。有两年时间不睡床,夏天睡在一块木板上,冬天睡在大衣柜里。

  近两年里,王小林更加反常。据邻居介绍,夏天,他常穿一件黄大衣,到了晚上又一丝不挂地在村头逗留,冬天穿一件单衣。

  何宗平介绍,村里很同情王小林的遭遇,但村组没有其他创收,无法提供有效帮助。

  村干部还是尽最大努力,希望王小林能够活下去。上面拨付的救济物资,会分一些拿给王小林。

  今年春节前,村里发给王小林一壶油、一袋米。但王小林去世后,人们发现他一点都没动过。

  他曾是家人多年的期盼

  家庭的贫寒,王小林的反常,使王家没有得到期待的幸福。

  在王瑞华看来,弟弟可能存在精神问题。这个怀疑一直没有去医院证实。因为穷,没钱治病。

  “就算把他送到医院,诊断出问题,负担不起医药费,能不能一次性治好,也不敢保证。”王瑞华也曾打听过,周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贫困也使被打受伤的母亲耽误了治疗。

  “母亲被弟弟打伤胳膊后,陪她去医院,医药费我们负担不起,只能求医生用最保守的办法治疗。”王瑞华称,至今,母亲的胳膊还不能完全伸直,今年68岁的老人,生活非常不方便。

  单靠种田,无法保障一家人的生活。王瑞华和丈夫选择在外打工,保证两个孩子能够读得起书,养活母亲。

  十堰市南化路一处私人服装厂,王瑞华年初刚跳槽到这里,赚取计件工资。

  自行车被小弟弟骑走,近两个月来,她步行近一个小时上班。

  而从城中村租住处到服装厂的公交车只要1元钱。“我坐车头晕,还是每天走一走比较好。”王瑞华这样解释不坐公交车的原因。

  想着十几年来弟弟受的苦,以及自己和家人承受的痛苦,王瑞华时不时嚎啕大哭一场。

  她感叹命运不公,“当年要是我不听母亲的劝阻,坚持读书,现在的工作不会很差,一家人的生活也不会这样。”

  她认为“这都是命。”

  她有一儿一女,女儿中专毕业后前往外地打工,儿子正在读大学三年级。

  有了弟弟王小林的境遇,王瑞华摇过让儿子读大学的希望,“曾经有一段时间,看着弟弟一辈子变成那样,生怕孩子将来也受影响。”

  “我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想明白了,孩子还是要读书。”丈夫在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不高,孩子读书带给夫妻两人的经济压力也很沉重。

  自己一家人,年近七旬的母亲,两个弟弟,都需要她照顾。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她扛着过了十几年。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这句话王瑞华重复过多次。

  她坦言,自己也有承受不了的时候,一次经过在打工处附近的一座天桥,她曾呆呆地望着桥下的车来车往,想跳下去结束承受的一切。

  最终,想着孩子、母亲、家庭,她还是忍住了。

  “打工在外,也碰到很多好心人,不是说有多大的帮助,有时几句贴心的话都能让人振作起来。”王瑞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心理依靠。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电视画面中,救灾人员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幸存者,当时人们为四川喊“加油”的场景,场面触动了王瑞华心中最脆弱的一处,“我当时告诉自己,也要坚强。”

  王瑞华分析,弟弟王小林的不同在于,遇到难事不愿开口与人交流,一个人憋在心里。

  王小林在的时候,王瑞华和母亲一直希望他能重新参加劳动,自食其力,都事与愿违。王瑞华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长大了不要像舅舅一样。

  弟弟王小林不在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王瑞华仍感到有些无力,“再坚持一年,儿子读完大学找到工作就好了。”

  跟大多数人一样,她至今不明白弟弟王小林为何没有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只是希望,“像弟弟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