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王学龙雕刻的“奥运核舟”。
王学龙在果核上雕刻。想看怎么把玩核舟?想知道核雕的制作步骤?快用你手上的智能手机扫描右上图的二维码观看吧。
台北“故宫”保存的清代微雕名匠陈祖章的作品橄榄核舟,比大拇指还要小。资料图片
开窗状态的王学龙版核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那篇名叫《核舟记》的课文吗?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生动描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微雕作品,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上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但这枚微雕珍品,后人却不曾有幸再饱眼福。不过昨天,在位于南京市和燕路的线路新村的一栋居民楼内,记者见识了南京市仿古木雕非遗传承人王学龙以橄榄核复原的“核舟”,再现了文中描写的景象。记者还得知,对雕“核舟”上瘾的王学龙,不但创作了“奥运核舟”,最近又酝酿雕刻“青奥核舟”,准备献礼2014年南京青奥会。
记者 徐兢 文/摄 再现《核舟记》之核舟
1 王学龙版核舟什么样?
核雕上窗户也能灵活开关
许多从事核雕艺术的人,要在方寸之间显身手,心里面都有座高峰,那就是明代常熟王叔远创作的核舟“东坡泛舟赤壁”。今年66岁的王学龙也不例外。
研读了无数遍,王学龙对《核舟记》里的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文中说,明代常熟核雕艺人王叔远在一枚小桃核上雕刻出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故事,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等物品。“我在场景和细节方面尊重原文,只是材质改成了更适合做微雕的橄榄核。”王学龙说,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核舟”。
整个雕塑作品的“原材料”就是一颗小小的橄榄核。记者昨天现场测量发现,“核舟”长4厘米,高1.6厘米。橄榄核雕成的斗篷船上有五个人,神态各不相同,左右各雕四扇小窗,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关上窗户,就能看到窗门上分别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细若蚊丝,勾画了了,真如明人魏学洢描述的那般奇巧灵怪。
凑近“核舟”才能将作品细微之处一一观摩。记者看到,船头坐着三个人,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赏一轴横幅的书画卷,一旁的佛印和尚袒露胸脯,抬头仰望,念珠靠在左膝,那念珠子可以一粒粒地数出来。人物的手指头、胡须也都一清二楚。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右边的人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脚丫子雕刻得很细腻。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有一把茶壶,炉子和茶壶上的纹路清晰可辨。
核舟最精妙的部位当属八扇可自由开合的窗户。“第一次刻核舟失败了,力气大了一点点,窗户刻坏掉了。做第二个的时候,特别小心,把玩的时候也都是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打开窗户。”王学龙说,窗户的灵感来自古代家具常用的榫头原理,窗户上下边缘各打一小孔,轴子卡进去,牢不可摧又可灵活开合。
2 这么细致怎么刻出来的?
不用放大镜,自己做雕刻刀
核舟能雕刻得如此细致入微,是否要用放大镜刻?王学龙笑着说,“不用,我视力1.5,完全没问题。只是有点老花,戴着老花镜,在阳台上的工作台上刻。”只见阳台上的一角搭设成了简易工作台,核雕所用的是车床用的白钢刀,竟也是他自己动手打造的。
核雕的步骤是这样的,先在A4纸上画设计图,然后再用铅笔或极细毛笔“落稿”在橄榄核上。不过,尺寸要缩小到三四厘米,橄榄核是圆柱体,要把图稿“搬”上来还要做变形处理。接着是粗刻、细刻,最后一步是修改。
橄榄核质地坚硬,想要在上面雕刻自然是一个辛苦活儿。记者看到,每刻一下,王学龙都要用上全身的力气,他的右手虎口上都鼓起一个大包,“刚开始根本刻不动,我原来是做木雕的,木头质地哪有橄榄核硬啊,练习了两三个月才知道怎样用力,现在刻起来轻松多了。”王学龙感慨道。记者接过橄榄核一试,果然很难刻动。
3 为何用橄榄核代替桃核?
橄榄核比桃核更方便雕刻
既然是复刻,为何没有选用跟古人一样的桃核材质呢?据了解,桃核雕刻自古就是人们喜爱的辟邪饰物。对此,王学龙解释道,桃核与橄榄核两者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差不多的,桃核可能更早些,但是现在从事橄榄核雕刻的人远多于桃核雕刻。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桃核上的孔洞,增大了其雕刻难度,躲过这些孔洞,创作作品,这叫“随形”,这是考验一个核雕工作者的功力的最大难关。而橄榄核在这一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没有一个孔洞,画上什么就能雕刻什么。
其次,橄榄核质地的细腻决定了它在把玩过程中变色的均匀程度也大于桃核。
此外,形状方面,橄榄核是圆的,而桃核是扁的,从作品的布局来讲,圆的形状要比扁的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桃核雕刻难度更高,一件好的桃核作品远比橄榄核来得稀罕。
语文课上,与其对着课文讲核舟如何精妙,还不如让学生们眼见为实!本报邀请王学龙带着这件精美的核舟作品走进校园,给学生们讲述核舟雕刻的精妙工艺,感兴趣的学校或老师请抓紧拨打本报24小时热线96096报名。
与奥运结缘
创作了“奥运核舟”
还要做“青奥核舟”
王学龙退休前是南京线路器材厂工程师,专门做木模,原来业余爱好做仿古木雕,至今已有40多年的经验。直到1996年,他在参观了一个苏州大师的核雕展后,迷恋上了这个“新玩意儿”。“比起木雕,核雕难度更大,精细度更高,抱着想挑战高难度的想法,我开始做起了核雕。”
受“核舟记”影响,他最爱雕核舟。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王学龙用了65天时间创作了一条“奥运之舟”。记者看到,“奥运之舟”顶部刻出奥运会标,底部刻出“中华盛事圆满奥运”的文字,在舟的前部刻了5个福娃,舟尾刻出两个鼓手,舟的两侧雕刻了35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图案。更令人称奇叫绝的是,小舟两侧雕刻的8扇小窗都能开关,而且窗边的“中国加油”、“北京加油”八个字每个字虽然仅有1毫米,但用放大镜观看,字字工整秀丽,并且具有立体感。
2014年南京要开青奥会,最近王学龙正在酝酿设计一条“青奥核舟”,“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算是向南京青奥表达一份祝贺之情吧!”
新闻延伸
《核舟记》核雕还在吗?
魏学洢的传世名作《核舟记》,详尽描述了被后世核雕名匠仿效的典范作品“赤壁之舟”,也让大家知道了这枚精湛绝伦的核雕珍品出自王叔远之手,是王叔远送给他的,但这“赤壁之舟”的下落,文章却并未涉及。如今这一珍品还在不在世上,下落何处?因没有可供查询的线索,恐怕也就无人知晓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叔远留给后世的其他作品现在还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宁波就曾发现王叔远晚年制作的一枚核雕。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1995年10月27日的《文汇报》曾刊发文章称,在宁波发现的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经专家认定,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专家们还认定此枚桃核舟的雕刻者就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这枚桃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桃核舟用身着禅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开的菊花来暗示苏东坡游黄冈赤壁时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设计,突破了王叔远早期作品中通过在画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赤壁赋》名句或“壬戌秋日”等文字来点题的格局,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