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昨天是世界红十字日,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成立8年来,已成功实现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并非每名志愿者都能实现最终捐献,有不少人会反悔初衷而“拒捐”。
90后想加入骨髓库
昨天一早,正在合肥某高校就读的张欣给记者打来电话,咨询如何加入骨髓库。她告诉记者,前几天在校园里看到了一张学校红十字会张贴的宣传海报。海报的主题是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海报说明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特别强调:捐献对志愿者的健康不会有任何危害。
这与很多同学的固有观念不尽相同,不少人一听到“造血干细胞”这个高深的名词,就想到了“抽骨髓”和“疼”、“后遗症”,一系列联想让他们脊梁骨直发冷。对于海报上的宣传,有人持怀疑态度,有人的认识开始转变。
“我的血有机会挽救一名甚至几名血液绝症患者的生命,对我本人又无害,何乐而不为?”张欣相信红十字会的专业解释,打算化想法为行动。除了她,班里还有另外三四名同学也跃跃欲试。
我省已成功捐献26例
2007年4月17日,芜湖***赵金霞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南京市民捐献了97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安徽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据统计,我省入库资料已经超过2万人份,完成捐献26例。捐献者年龄最大的是1967年出生的吴红,最小的倪寿稳只是个90后,其余都是80后。
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安徽分库将再增加5000份志愿者资料,到2016年库容量力争突破5万人份。“5万份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数字,达到这个库容量后,对临床需求的满足度会明显提高。”
有人可能是一时冲动
这26名被捐献的患者也许该算非常幸运,因为有不少志愿者会以各种原因反悔当初意愿,拒绝捐献。“无效血样”的具体情况五花八门:志愿者的联系方式和常住地址变更了;当初参与捐献乃“一时兴起”,后来反悔了;家人不同意,等等。
“很多晚期的白血病患者唯一的指望就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而普通人群中成功配上型的概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对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来说,如果错失了一个成功配型的志愿者,要想在短期内再找其他的就很难了。”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工作人员介绍,对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而言,则造成了财力和精力的巨大浪费。每采集、入库一份血样,需要耗费五六百元,而这笔钱来自宝贵的公益金。
对捐献缺乏科学认识
该工作人员说,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少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缺乏科学认识。
比如有人认为捐献后会影响自身造血功能,实际上人体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至两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感情上讲,我们都反对志愿者中途无故退出,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从理性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志愿者中途反悔甚至退出,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同样应该受到尊重。
□本报记者 付艳/文 郑成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