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纯文学杂志《大家》,右为其“野鸡版”。二者装帧极为相似,但内容相去甚远。
云南一官方文学杂志出“野鸡刊”敛财
本报记者 王梦婕摄
“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唯一与《收获》一道两摘‘鲁迅奖’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中国文学第一大奖‘大家·红河’文学奖主办单位……”
顶着这一串光环的,是一本名为《大家》的著名文学杂志,阿来、池莉、于坚等作家均为其撰稿。但记者近日发现,该杂志居然存在一个“野鸡版”:
“同一个刊号、刊名、类似装帧,一本是高端文学,我这本是‘杂货铺’!”浙江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沈欣(化名),指着手里的《大家》苦笑着反问,“还是同一个编辑部编的,这杂志社也太有想象力了吧?”
记者随即展开调查。据推算,该“野鸡刊”每年为杂志社敛财,不会少于2000万元。
核心期刊“野鸡版”?
今年3月,在花了5800元版面费后,沈欣终于拿到了梦中的《大家》杂志。
杂志上,有她一篇小论文,3000余字。与汽车维修、IT教育、装饰艺术等种类繁多的近300篇论文挤在一起,“密密麻麻地挤了463页”。
但这个《大家》,跟她想象中完全不同。
据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国内知名的学术期刊电子数据库——记者注)、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收录的名单介绍,《大家》杂志是纯文学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53-1108/I,由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官方”色彩浓厚。
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显示,《大家》属于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总览》对它的介绍是:“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主要刊载反映现实生活、有浓厚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的中短篇小说精品,兼及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散文《德格:湖山之间,故事流传》、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太阳底下》、武歆的中篇小说《米脂的黄昏》……点开该杂志社的官方博客,记者看到,《大家》每期约200页,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多为文学名家。
“中文核心期刊,还带‘官字头’背景,文章水平也高,挺靠谱的。”这些因素,让急于找地方发论文的沈欣动了心。
沈欣所在的学校,每3年就有发表两篇论文的任务。其中1篇,必须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下属于二级目录的杂志上。尽管版面费“高出别人近一倍”,但她最终还是属意《大家》。
但沈欣拿到的《大家》,却是一本旬刊,封面写有2012.3(下)字样,光目录就占了9页,“厚度已经不像一本杂志了”。
记者从沈欣提供的其中一期这样的《大家》上看到,其上论文多以“浅析”、“初探”等为题,平均篇幅不超过1页半,内容却包罗万象:《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访谈》、《浅谈现代标志设计新趋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如何加强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织管理工作》、《英语词汇教学新理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样式的优化》……这些小论文,被“雕龙学札”、“大家艺术”、“大家百科”、“百戏竞技”、“今日语言学”、“育人千秋”、“商企大道”等栏目收入麾下,各居其位。
“这肯定不是能当选核心期刊的《大家》。”沈欣肯定地告诉记者。
但她不确定的是:“到底是我被中介骗了,还是《大家》另有一本‘野鸡版’?”
每月3期,一月敛财上百万
记者在昆明调查发现,中介没有“忽悠”沈欣,她拿到的《大家》,的确与正本《大家》出自同一家杂志社。
“你的作品发不了文学版《大家》,你要找的是理论版吧?”在位于昆明市中心的云南新闻出版大楼10层,当记者以投稿名义来到这家杂志社时,该社一名自称“编纯文学稿件”的编辑,这样向记者提示。
该编辑随即拿出了两本《大家》。记者看到,其中一本“理论版”,就是沈欣拿到的“野鸡刊”。
记者仔细对比后发现,“野鸡版”《大家》与其正本真假难辨,二者共用一个国内刊号CN53-1108/I,一个邮发代号64-61,主管和主办单位、编辑部地址、广告经营许可证号、网址和E-mail均一致,电话号码相邻,副主编都是韩旭,两套编辑部“人马”里,绝大部分(9人)署名相同。不仅如此,两本《大家》的封面装帧都颇为统一,甚至价格都是12.8元。
撇开内容,也许唯一能引人怀疑的是正本《大家》的印刷地点,写着云南新华印刷厂,“如有质量问题,请寄印刷厂质量科调换”;而“野鸡刊”的印刷地,则是云南新闻图片社印刷厂,“调换请寄编辑部”。
但沈欣显然注意不到这些。为了让论文出现在这本“野鸡刊”上,她和同事们通过中介付出的“代价”,一篇5000字以下的论文普遍为4000~5000元。
记者咨询了数名论文中介后发现,这一价格还属于“中等水平”。最贵的报价,来自中国杂志网一名自称涂老师的人,为5000字以内9000元。
“《大家》的版面费一直比较贵,去年4000元不松口,今年才降了一些。”四川中介江老师说,“这些杂志都是两个版起卖,你最好凑够4000字,划算点。”
在该杂志社,一名叫王磊的编辑告诉记者,文学版《大家》1994年就创刊了,而“理论版”《大家》2010年1月才创刊,“目前理论版上、中、下旬都出刊。”
记者在这里随机翻阅发现,众“野鸡刊”薄厚不一,厚的约“容纳”300篇论文,薄的也有150篇。与沈欣一样“中枪”的,近一半是河北省专科院校的讲师和副教授,来自辽宁、江苏、重庆等地的也不少。
对版面费问题,王磊编辑一直避免正面回答。记者几次追问后,他吐出“1000元”这个数字,这是记者目前遇到的最低报价。
而记者对2012年1月中旬刊里的10余名作者随机采访后得知,他们的花费,普遍在4000~5000元之间。
《大家》杂志社官方博客显示,1998年,该文学杂志社开始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之路。
据记者初步估算,按照平均一期200篇论文、每篇论文收益3000元计,每期“野鸡刊”可为该杂志社敛财60万元,每月近200万元,一年不少于2000万元。
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均寻不见
有趣的是,无论昆明还是北京,你在报刊亭等地方,很难找到《大家》的身影。
“我们是定点发售。有图书馆会订购,我们出刊后,就直邮图书馆和订购人。”王磊说,两个版本的《大家》,每期合计发行量约2万份。
“你发在理论版的论文,可以在中国知网上查到,北大图书馆也有。”他提示。
然而,在中国知网(CNKI),记者随机输入刊发在“理论版”《大家》的10余篇小论文后,发现结果均显示为“0”。
记者同时看到,文学版《大家》杂志,确在知网学术期刊大全的收录之列。知网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知网收录哪些内容,是根据与杂志社的合作协议来的。“《大家》编辑部没提供的内容,我们就收录不了。”
“知网对‘理论版’《大家》的收录很不稳定,时有时无。”一位自称严编辑的论文中介向记者私下透露,“说明这个杂志挺乱,很多收录关系还没理顺。”
此外,在北大图书馆,记者也遍寻不到这本“野鸡刊”的踪影。
在该图书馆文艺期刊室中,阅览架上只有正本《大家》杂志,标明为文学双月刊,旁边则排列着《当代文学》、《当代作家》等。
“《大家》在我们这里,从创刊号到最新一期都有,但从没见过‘理论版’。”面对记者的搜寻,该期刊室负责人也很好奇,“《大家》难道还有两个版本?”
在国家图书馆,记者遇到的情况类似。
“国家图书馆以‘收齐中文期刊’为原则,理论上,国内所有具有ISSN号和国内刊号的期刊,均会被国家图书馆收藏。”面对遍寻不见“理论版”《大家》的询问,国家图书馆咨询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果他们收录的纸质刊物中,没有“理论版”《大家》,“这个杂志的合法性,就比较可疑”。
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
“按照‘一刊一号’原则,如果用同一个刊号出版两种期刊,涉嫌违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非法出版物鉴定办公室负责人王军科,向记者表示。
“难道我花了那么多钱,就买了本非法地下出版物?”得知记者的搜寻结果,沈欣长叹一声。
已非核心期刊,敛财还在继续
更出人意料的是,记者从北大图书馆办公室获悉,在2011年最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即使正本《大家》文学杂志,也已被移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的序列。
该最新版《总览》显示,《大家》杂志在1996年、2000年、2004年及2008年,曾是中文核心期刊。但在2011年,在被索量、被引量、影响因子、Web下载量、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等9项评价指标下,《大家》“核心”不再。
尽管这份核心期刊要目在去年12月就已面世,但沈欣收到的今年3月下旬《大家》“野鸡刊”封面上,还赫然印着“中文核心期刊”字样。
记者今年5月底在《大家》杂志社暗访时,接触到的两名编辑均未透露《大家》“已非核心期刊”这个关键信息。“你发文章可能要等等了,6月份的3期都排满了,努努力,争取7月下旬能排上你的。”王磊编辑这样告诉记者。“我们是中文核心期刊,从有核心期刊起一直都是。”另一位纯文学编辑肯定地表示,“今年还要评一次,最新结果还没出来。”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