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夫妻是这样的:在进入婚姻的时候,没有太强的动力,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情,往往到了生孩子以后,他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婚姻。
我的收入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结婚前我原有一个摄影工作室,在宋庄,面积挺大,120平方米。我让她搬过去一块住,她不喜欢,因为那是农村,地段差,周围什么都没有,不如家里舒服。我把我的理想都放在工作室上面,但我的工作室不挣钱,她觉得这不挣反赔,让我把它退掉。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非常难的放弃。没有了工作室,我的全部认同只能来自于眼下这份糊口的工作,一旦工作不顺利就会崩溃,会不停地想:我干的是什么狗屁事?自我否定,状态非常不好。她不理解,用她的世界观来套我:人人都工作,也没像你那么痛苦。我没有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成功人士,就跟抽烟似的,摄影对我是一个习惯,一个瘾。
我不是计较工资的人,多几千少几千我不在乎。她最初喜欢我艺术气质的这一面,可真过到一起,这点就成了她不能忍耐的东西。本质上她还是想要一个过日子的人,陪她逛超市、逛公园,看美剧、上淘宝。我讨厌商品,觉得那东西会变成一种认知障碍,让你执迷,产生欲望。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带她去过,在北川的废墟那几天,她觉得人这么轻易就死了,今天还是很重要的。但平时她没有这种反省,被一些执念左右。
后来我卖了工作室。工作不顺心,有时会叹气。她很嫌弃:你干吗老叹气?我于是不说话了,也没跟她吵,但心里很难受。她并不理解,反问我:怎么偏偏是你老遇到这样的事?别人怎么就没事呢?
我是做媒体的,我说这个行业现在就这个问题,这种焦虑是传导的,如果大家都挣钱、都happy的话OK,从老板起这行压力就特大,它一级一级传递下来,整个行业就透着一股要死的情绪,可她不理解。顺的时候我也不是这样,刚干时我也很牛,那时这行收入还凑和,社会地位也可以。2005年我在一个主流都市报工作,平均下来一个月近一万块,那时打车才一块二,凤凰城9000块一平方米,你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平方米。
我爽过几年,干得顺,那时感觉这行是有尊严的。现在也有很多媒体人收入不菲,可是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摄影记者、传媒人,我觉得我是摄影师,我的自我认同不在媒体这里,所以我走不了媒体人发家致富的路,更不喜欢公司里乱七八糟的事。我注定只能做个手艺人。
她觉得工作就是工作,普普通通就可以,可我没这个中间状态,要么认真干,要么不干,这也算一种缺点。一旦你想好好做事,家庭生活就会被挤掉很多。
我们因为钱的问题老吵架,我不理解。如果说钱特多吵也可以,没钱吵什么呢?我们吵架,大部分是因为她希望每件事都控制:去超市应该买这个豆芽还是那个豆芽。我看到一个芒果想吃,她觉得太贵了不让买。
我在这个婚姻里得到的好处越来越少,几乎变成一个浑浑噩噩的蚁族了。有时人在一段感情里面,会被剥削得很厉害,却很长一段时间觉察不出来,直到到了一个临界点才会觉得:我这是在干吗?人都是自私和趋利避害的。她没有给我家的感觉,一直是一种对抗的状态。我感觉她一直在搞心理建设,比如一直做着离婚的准备——而这会表现出来。我有时候也跟她开玩笑:你要不是我儿子他妈我早把你轰走了。她脾气好时也能听进去,笑一下,但不改。
其实好多感情都不对等。所以要我说,婚姻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契约,把感情扔一边,谈工资,看“企业”长远发展,你可以很热爱婚姻这个“工作”,但你也要能从这个“工作”里面得到好处。我觉得婚姻这个程序有点问题——你不能先谈恋爱再结婚,走从感情到实际的路线,应该先从实际出发,婚恋网站那种最好。所谓视听皆障碍。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