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关于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让你的人生别再迷茫

2015/10/30 20:21:48 作者:O2-zengz… 来源:女物情感网
人不管有多聪明能干,背景条件多好,若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他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你为什么喜欢和你身边的朋友交往?想一想,或许你会这样告诉自己: 
我喜欢和他交往,因为他很有才华,跟他在一起总能启发我的思路! 
我喜欢听他说话,太幽默了,每次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非常开心! 
他能给我温暖,虽然他不能在金钱上给我多大帮助,但他能在精神上给我鼓励。 
我伤心的时候,他懂得安慰我,听到他的声音,我就不再那么难过了。他能给我安全感。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每当我有困难,他都愿意帮我!…… 
当我们懂事后,我们的这种需求便更加清晰起来。对我们有帮助、有好处的人,我们当然喜欢与之交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尽管你可能认为把人际交往和需求交换联系在一起庸俗,或是亵渎了你与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但是这种交换的本质却是不能否定的。 
我们所说的这种交换,并不是像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一样,是物质品的交换,它同时也包含了非物质品的交换,比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处”。 
然而,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者至少等于失。不然,人们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一个朋友找另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之后就消失了,久久不还,结果这两个朋友的关系渐渐疏远了,甚至彼此成为敌人。有时候所谓的“好朋友”是经不起考验的。 
人们的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的,或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者终止。
刘克是个活泼的小伙子,也很喜欢交友。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机关单位的工作,尚处于试用期。在工作中,他很佩服那些有能力的同事,而且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对方的圈子,但当刘克靠近他们的时候,有些人对他似乎并不太热情,有的甚至对他爱答不理。
起初,他感到困惑。同事之间不是应该相互帮助吗?有一次,偶然间他听到有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刘克对我那么好,估计是想从我这里学到一些东西,关键是他什么都不会啊。对我没任何帮助!帮他还不如帮老刘处长的外甥呢!”“就是!”另一个同事随声附和道。
----你想跟人家结交,人家还不乐意呢,因为你身上没有实力!你自己的基础不扎实!不是很扎实!你不够聪明! 
同事所说的“老刘处长的外甥”是刘克的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这家单位。单位只需要一个名额,而这两个年轻人都还处于试用期,试用期过后决定留下哪一个。 
刘克听到这些对话后,非常生气。他气愤那些同事们都是些势利的小人。他也明白了,同事并不欠你的,没有理由“应该帮助你”,有些人之所以对自己不感兴趣,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让人感兴趣的能力与条件。 
于是,刘克在工作中非常努力,还利用假期参加职业进修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不断创造业绩,很快他受到了领导的器重。以前对他不感兴趣的同事们,也渐渐地开始对他表示好感,甚至还有一些老同事要给他做媒呢! 
理所当然,试用期结束,他被留了下来,而那个老刘处长的外甥被淘汰了。 
时刻增加自己可被利用的价值。听起来很别扭,但是这个道理不仅真实,而且还很实用。 
上面,我们问了你为什么喜欢跟身边的朋友在一起,那么,现在请再想一想,你的朋友为什么喜欢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你给你的朋友提供了什么需求?你用什么来交换朋友给你带来的“好处”。 
在他困难的时候,我帮过他!我也愿意帮助他人! 
他有钱投资,我有才智创作,所以我们合作成功了,而且非常愉快! 
我关心他的生活,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能站在他的一边。他孤独失落的时候,我不会离开他,不让他感到孤单!…… 
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你只想着别人给了你什么,而从不想自己给予别人什么,那么你一定是个自私的人。 
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在家里扮演着“太上皇”的角色。当他们步入社会,很难一下子从这个角色中转变过来,对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傲慢、自负,甚至瞧不起条件不如自己的人。由于这种交换原则失去了平衡,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与他交往,孤立他,甚至讨厌他。 
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对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你所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所付出的东西交换而来的。交往的这种互惠原则,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你身上有某种东西吸引着别人与你交往。 
如果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想到这一点,而且懂得如何维持交换中的平衡,那么你就不愁没人愿意与你交往。 
所以,先不要问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要先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善于交际的小陆,在IT销售行业工作了好几年,认识了行业内的一些前辈,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他想跳槽的时候,有个同行马上就给他介绍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同行了解他的能力和条件,愿意帮助他。 
喜欢旅游的小谢,经常在网上召集一帮人游山玩水,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每次旅游他都能结识到很多的好朋友。虽然他是独生子,但他从来不感到孤独,而且生活充满了乐趣,每当无聊的时候,他都会因跟“驴友”们在一起而感到很快乐。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彼此熟悉,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或是有个共同的任务。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俱乐部、一个兴趣爱好小组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圈子。上面的小陆和小谢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不仅能在圈子中找到归属感、乐趣,还能受益于各自的圈子。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着一个朋友圈子。在一个圈子中,人们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又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圈子是一个人一生中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圈子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态度。 
对于许多20多岁,刚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心理挑战。从学校进入社会,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人生任务的转变、周围人员的改变,一开始总会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刚刚断乳的年轻人,往往会出现一段时期的“社交空窗”,常常因此更加在意自己的举动,潜意识里把自己固定在新人的角色上,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拘谨、害羞、多疑和无所适从,总感觉自己落了单。这也是让他们最感到苦闷的事情。“刚才他们明明聊得很开心,可是我一走过去,他们就闭嘴了,难道是在说我什么吗?”“看着同事们谈笑风生,我也想融入进去,可就是插不上嘴……”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都觉得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中去。 
有一个年轻人就非常苦恼于不知如何跟人打成一片,他内心中常常希望跟同事们相处和谐、亲密,但现实中他总是感到很孤独。他给我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我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在一个单位的办公室工作。每天都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憷。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热闹,而自己形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即便说几句,也感到索然无味。
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周围就有些人,口才非常好,很会吹牛,讲笑话。我在他们之间显得很逊色,并不很懂幽默,比如同寝室的人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轮到我那里就卡住了,不知怎么接话,处事也不怎么圆熟,很容易莫明其妙地得罪人。
我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我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和人家打成一片。 
这个男孩上班近两个月,除了本部门的同事,其他办公室的人他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甚至有几次,他的同事还把他错当成实习生。(--现在可以打哈哈了,让他知道显得我的幽默。)平日里,大家工作都不轻松,多数时间都是埋首于各自的格子间,偶尔放风打岔的时候,他一边琢磨要不要参与,一边斟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插话进去,等他“酝酿”好了,大家的话题正好结束。同事一边工作一边闲谈时,他常常是个被忽略的 “透明人”。
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产生出来的。 
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首先不能自卑退缩,被动地等别人来理你,询问你的需求,来帮助你,而应该有一种愿意主动“凑热闹”的态度,别人在玩,你可以欣赏;别人聊天,你可以倾听,然后找机会加入。 
不要害羞,也不要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关心或帮助,只顾自己埋头苦干,其结果是事情不见得做得好,还会让人觉得你很清高、不合群。与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利用初来乍到需要先熟悉情况的空闲,多观察观察工作环境,如工作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同事之间的交流是直接还是含蓄等,再慢慢自然地融入进去。 
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须找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那些所谓的“文友”、“书友”、“歌友”等,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学会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然,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 
还要注意的是,要扩大自己的圈子,积极地接受别人的邀请是必须的。在聚会中,会有机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朋友的朋友经过一两次见面、接触,也会很快变成你的朋友。这样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扩大了。因此,在别人邀请你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即使你很不想参加,也应该愉快地应邀。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败,有时候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 
最后,你可以在和大家一般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