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这种观念早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尽管我们生活在当代的新中国,这种现象依然无法回避,形成人们重男轻女的这种心态。重男轻女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5、从风俗上讲,重男轻女的现象更为普遍。陕甘宁地区的一些农村有这样的顺口溜,“窗子不是门,女子不是人”,什么意思呢?就是女儿不算自家的人,不会计算在排行之内。
6、从养老上面讲,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居家养老模式,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没有变过。南方有这样的说法“炉灰筑不了墙,女儿养不了娘”,就是说赡养老人是儿子的事情,跟女儿没有关系,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个也成为了一些不孝女儿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现在女儿不仅有平等继承遗产的权利,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由于女儿照顾老人方面更加细致,有些地方也称女儿为“父母的贴身小棉袄”。
7、从别人的影响上看,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重男轻女的思想往往受他人影响很多。
有学者的观点是,传统伦理、法律、小农经济和土地所有制这四个因素塑造了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宗族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母亲在家族中基本上没有“人权、财权、事权”,更不用说女儿了。而在这种制度下,儿子和女儿比较起来,承担了四大功能:(1)养老送终;(2)获得承认;(3)传宗接代;(4)情感回馈。所以自然重男轻女了。
二、具体到微观的、家庭的层面,重男轻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或者说两个层面:
1、一个层面是功利性重男轻女。
2、另外一个层面是情结性重男轻女。情结性重男轻女中,最常见的两个情结亚型分别是面子性重男轻女和存在意义性重男轻女。
另外,重男轻女的经济基础其实在当今社会下也是值得商讨的。功利性重男轻女出自经济理性,养育儿子有两个经济效益:
第一,增加劳动力。第二,养儿防老。儿子就是父母的养老保险。在这种“孩子成本-效益理论”下,女儿当然是赔钱货。
功利主义态度产生了的嫌女爱男、重男轻女说到底还是嫌贫爱富,重利轻义。功利性重男轻女是很好解决的——只要有钱就行。
而且在功利性重男轻女家庭中,功利主义往往是适应贫穷外在环境的产物。不承担经济责任的母亲,往往是在依恋关系的层面并不重男轻女的,“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而父亲的重男轻女也会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而改变。凡是能够用钱解决的事情都是小事情。真正困难的是情结性重男轻女。
面子性重男轻女是情结性重男轻女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很多父母之所以重男轻女是为了“面子”,为了这家人不丢脸,让别人看得起。 面子性重男轻女是很难转化的,除非主体能够从村落文化中分化出来。成为有独立自我价值系统的“个体”。而最深刻和最难以发生变迁的重男轻女家庭风格是存在意义性重男轻女。在农民的生活周期中,唯一一件可以赋 予其生命意义的事情就是生育。
如果说面子性重男轻女是为了“别人”的话,那么存在意义性重男轻女就是为了“自己”,准确地说,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祖宗香火”。 三、在封建社会,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女子教育,比中国要早。目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有所淡化。
三、重男轻女社会成因
男性在体力、逻辑判断等方面天然优于女性,在人类进化早期,更强的体力和逻辑判断力,意味着更多食物的来源,部落战争中更多的生存机会。
1、经济
由于男性生理和社会性的天然优势,对儿子投入和对女儿同等的关注,能得到更大的综合回报。在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况下,也构成了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经济原因。
2、生活与习俗上的重男轻女
在一些社会文化与习俗上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例如中国有一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东亚地区的传统丧葬仪式中的五服,为父系亲属所服的丧会比同辈且同等的母系亲属服的丧要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姨母服的丧重;即使同样是父系或母系亲属,为男性服的丧也会比为女性服的丧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姑母服的丧重。
一些语言也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例如在中文里“妇人之见”指没见识的人的见解,“妇人之仁”指不顾全大局的仁慈,含有轻视女性才智的意思。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