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的交流与沟通古代文人雅士常一起聚会,这种聚会是“光棍”行为,都不带家眷(特指老婆)。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发展使然,妇女持家不抛头露面,女性守家相夫教子。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点便是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受教育程度多数较低,李清照之类的人物凤毛麟角。作为内人的老婆几乎都是文盲,胸无点墨,朋友们在一起“之乎者也”,内人们一窍不通,只剩无聊和尴尬了。读书人所娶之妻与自己显然是两个阶层,共同语言、精神交流是欠缺的。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共鸣,古时的文人多有狎妓的雅好,我们熟知的大文豪们也多有与红尘女子的风流韵事。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水平的对接。有家世的男子,多半要和大家闺秀结合,因为男女双方都习过文墨,可以有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清代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就记录了一对高知夫妻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而普通人家的男子,自己本身也没有文化,娶的老婆也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家庭生活就是针尖对麦芒,粗犷对真爽。这种合层次的结合,彼此交流方式、价值取向基本趋同,糟糠之妻和白丁相公反而可以相互扶持,互不嫌弃,长相厮守。现代社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大为提升,几乎人人具备了读书习字的能力。但如果一个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与一个只有初级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在很多方面都难建立起深厚的共识。2、圈子的接纳与融洽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逻辑,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各自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同样的审美观,相同的价值取向。如果夫妻双方文化差价太大,光说柴米油盐的生活,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要融入彼此的圈子就费劲了。在一起的两个人,要彼此欣赏,彼此接受。这里的接受不仅仅是接受对方,这一个个体,还要接受对方的家人、朋友,也就是要接受、融入对方的圈子,以此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共同语言。有了精神沟通,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才不至于无聊,枯燥,也才能在婚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3、性格的磨合与迁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秉性,与他人相处都要经历一段磨合期,磨合好了才能达到舒适惬意的境地;磨合不好,只能是一拍两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努力改变自己,迁就对方,这样的磨合是有效的。虽然两个人在文化背景有上差异,但通过改变,他们可以在另一个共同的爱好上达到共识,一致,以此弥补文化差异导致的缺陷。如此,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是可以和谐共处,幸福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