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他还是一个睡桥洞的乞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今,在***和青羊救助管理分站的帮助下,他在崇州一家养猪场当上了工人。“我想好好学习养殖技术,争取当一个技术工人。”昨天,曾经沿街乞讨的李海云(化名)面对媒体记者说。
来蓉找工作不成
他流落街头睡桥洞
4月初,青羊公安分局***张红卫和同事巡逻至家园路时,发现一名面色苍白的年轻男子闭目卧坐在路边,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参差不齐,身上的衣物已看不出原色,大老远就闻到一股酸臭味。一位白发妇人路过,在男子身前放下10块钱……
居民称,男子已在附近流动乞讨近1个月了。随即,张红卫和同事将该男子送往青羊区救助管理分站。经了解,男子叫李海云,19岁,来自犍为县农村。李海云早年丧父,母亲也已年迈,由于玉米收成不好,他来到成都找工作。可是,户口本上李海云登记的性别有误,他又只有小学1年级文化程度,没有企业愿意收留他。举目无亲的李海云很快用完了几百元路费,之后,他白天四处流浪,晚上睡桥洞,靠捡废品卖钱过日子。
日入百元
他逐渐“习惯”乞讨生活
一天,李海云饥寒交迫,躺在立交桥下的绿化带,一位中年男子给他端来包子稀饭,一位老婆婆又递给他一张百元大钞。当晚,他吃了顿饱饭,在小招待所美美睡上了一觉。“不做事也有钱?”就这样,小李每天在城里四处流浪,累了就在路边一躺,总会有好心人在面前放下数额不等的钱币,或者是一顿饭菜。平均每天他都能收入100多元。20多天过去了,小李逐渐有些“习惯”这样的生活,但在夜静人稀的时候,小李还是希望能过上自食其力、有尊严的生活。
张红卫和同事在将李海云送往青羊救助分站途中,劝说道:“小伙子,你年纪轻轻,为什么不找个工作,正经挣钱呢?”在青羊救助分站,工作人员让李海云洗热水澡,给他更换干净衣物。这样的嘘寒问暖,使小李原本习惯乞讨的想法发生了转变。终于,他怯怯地说:“我不想乞讨了,我想工作挣钱。”
***民政施援手
他如今想当技术工人
6月19日上午,在位于崇州的宇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内,李海云拿着一块长木板,将一头头200多斤重的肥猪赶上车。他嘴里发出专业的吆喝声,工作的神情是那么专注。
原来,在听到小李想找工作的话后,张红卫和青羊救助分站的工作人员立即四处帮忙联系工作。最终,崇州一家养猪场决定雇佣小李,试用期一个月,工资700元,包吃住。养猪场还专门安排了师傅手把手教李海云。而李海云早已适应这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如今,养猪场开始让他尝试负责最重要的猪舍,产房。
在养猪场,李海云的脸上随时都挂着笑容。他说,食堂每天中午的回锅肉是他最喜欢的,饭都要多吃两碗。他独自一张床,还能看电视。小李说:“原来我睡桥洞,冷得身体蜷成一团,还要被人驱赶,现在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在这里干,认真学习一门手艺,当一个技术工人。”对于救助站和***,李海云有说不出的感激!
民政部门: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方式正确才有效
“成都市民从来不缺少爱心,但对于流浪街头的乞讨人员,我们要有正确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一不小心我们的爱心就会被职业乞讨者利用和欺骗,同时,随意施舍更会助长职业乞讨者不劳而获的心理。”昨天,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就如何正确识别、帮助乞讨人员,维护成都文明形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曾丽说,对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街头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流浪未成年人;因被盗、被骗、被抢、务工不着、离家出走、迷失走散、突发自然灾害等陷入临时生存危机的人员,市救助管理站会依据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依法救助的原则给予救助,并对有需要的受助对象开展心理矫治、心理辅导工作,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此外,市救助站还与部分企业开展了“民工之家”合作项目,解决被救助人员中有劳动能力且又有就业需求的群体的就业问题。
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邱伟说,我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依照管理和服务并举的方式。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有健全的救助政策,充分的救助资源确保他们得到应有的救助;对于用乞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公安部门要予以打击。
邱伟建议市民,在街头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时,应及时劝导他们到救助站接受救助,或拨打***热线12319;发现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要及时拨打110。
本报记者 郭庄 王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