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禹光展示录取通知书
侯相如父子早早到杭州报到
侯相如的“挑战书”
西安人侯相如当了8年全职爸爸,一门心思教儿子侯禹光。儿子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在家学习8年,去年参加高考曾过三本线。今年高考15岁的侯禹光,以524分的成绩(理科)被浙江农林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录取。
成功培养出儿子的侯相如决定推广自己的教学方法,为此,他还下了封《给中国教育界的公开挑战书》:自己和学校各带100个学生,10年后高考看谁更厉害。这是一个父亲的成功,也是无数父母梦寐以求的结果——孩子不用上学也能轻松考上大学。
记者见到侯相如一家时,他们刚从黄山游玩回到杭州。这是一家人10多年来第一次出远门旅行。对于一个月平均收入2000元、平均月花销300元的工薪家庭来说,每一次出门都要精打细算。
采访是在杭州一家小宾馆进行的。局促的客房里,几乎没有站的地方,只能坐在床上说话。“地方小了点,不好意思。”侯相如抱歉地说。
儿子的成功给一家人带来些小名气外,并没有改变这个家庭的状况。从小到大,侯禹光除了一些学习玩具以外,很少有其他玩具。在他的印象里,除了这次旅行,最远就是去过一次西安的CS实战场。
从小懂事的儿子,很少向侯相如要求什么,一切都由父亲说了算。考上大学以后,很多人称侯禹光为“神童”,侯相如并不反感,只是说:“如果我教其他的孩子,他们也能成为‘神童’。”
采访过程中,侯相如用手机展示了一段在黄山旅行时儿子和外国人对话的视频。这段时间,他刻意保留了很多关于儿子学习、生活的资料,以便媒体采访时用。
这次来杭州,侯相如除了给儿子“陪读”外,还想在江浙一带推广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此还专门写了一封《给中国教育界的公开挑战书》。“教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任何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表现出极度关注。”
在这份挑战书中,侯相如计划用10年时间,挑选100名5-7岁的儿童,与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进行一次教育比赛,10年后高考看谁更厉害。
“你觉得写挑战书有用吗?”记者问。“不知道。我要用10年的时间在江浙地区推广我的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拥有童年,让更多的父母、老师明白教育的真谛。”
“现在,你办这样的班是为了赚钱吗?”侯相如顿了一会说:“不完全是。”
忍无可忍 离职自办“私塾”
1990年,侯相如从长沙铁道学院(今中南大学)毕业,被分配至西安一家企业的档案室,1997年开始在这家企业的子弟学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像当年所有的大学生一样,因为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很快就结婚。妻子陈少华是同单位配电室工人,曾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进修过。
结婚生子,一切顺理成章后,当老师的侯相如就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儿子身上,“以后,儿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抱着这个想法,从儿子侯禹光4岁开始,侯相如就教他读《三字经》、《千家诗》及唐诗宋词。
而侯禹光6岁上小学一年级的一次家长会彻底激怒了侯相如,让他作出了影响儿子一生的决定——从学校退学,在家上学。
“一次开家长会,全班40多个孩子,老师表扬了30多个,我竖着耳朵听了半天,寻思着也该到我儿子了,可最后只是象征性地提了下。”侯相如说,“作业多,做到晚上10点还做不完,孩子就哭。看到孩子每天这么累,当时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做完作业,让他早点睡觉。那个时候孩子觉得上学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在当老师的几年里,侯相如经常看到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重复做很多无用功,他很不理解,但作为一名老师,他只能采用这些应试的方法教学。“可我打心眼里不认同这种教学方式。”
2002年暑假,在儿子忍受了一年的常规教育后,他把儿子接回了家,开始家庭式教育。2003年,他正式离职安心在家教子。
背负重压 15岁儿子高考成名
一切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自打他让儿子辍学以后,很多亲朋好友都曾找他谈过,认为他这种方法不可取。“有以前的同事说,现在的孩子关在学校里都学不好,你还把孩子带回家,这不是害他吗?”每次只要有人来劝,侯相如都听着但不反驳。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服他。
因为离职,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只能靠妻子陈少华一个人承担。为此,夫妻两人曾争论过。“没用,他认准的事就必须干,谁劝也没用。”陈少华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决定。
而侯相如也没有轻松多少,一方面要承受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一方面也要承受心里的矛盾带来的煎熬。“要有回报,必须付出代价。”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学习和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满。“这样让他既有时间玩,又有时间学习,不觉得枯燥。”为了让多动的儿子收心,他甚至要求儿子每天要静坐30分钟。
在儿子七八岁时,他就开始向其灌输高中数学理论。而针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教学,让他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他买了一些教学玩具,让其在组装轮船的过程中,告诉他什么是杠杆原理;在组装收音机时告诉他电流、电阻的应用。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小就让他学习高中知识,其实儿童的理解能力是很惊人的,这些知识他们完全能理解,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侯相如认为儿子的成功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
2008年为了准备参加2009年高考,侯禹光曾去当地一所高中两个月,接触了常规学习和考试。“当时考的成绩很差,每门课才几十分。”侯相如说,当时他安慰儿子,只是不适应考试本身,知识没有问题。
为了应试,侯相如把高考所涉及的考试点全部整理出来,让儿子有针对性地学习这些知识点,其他的一概不看。
2010年的高考,一下子让侯相如父子成了明星。很多人问他高考的秘诀,他说:“其实,一个孩子要想上大学,用6年时间玩着学习,2年时间准备高考就足够啦,根本不需要天天关在学校里。”
未来10年
想培养更多“神童”
培养儿子的成功让侯相如坚信自己的教育模式的可行性。他认为10年时间,他能用同样的方法培养出更多所谓的“神童”。“我有这个信念向应试挑战。”
在教育儿子的8年间,侯相如为了补贴家用,也办一些数学补习班。他经常用这些孩子和儿子进行比较。
“来我那儿补习数学的孩子,都一个目的,上好初中。我们那里,为了上个好初中,孩子都狂补‘奥数奥语奥英’,报两三个奥数班的都有。”侯相如认为,奥数其实就是数学当中的“杂技”而已,就是一些思维方法。他不希望儿子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他只在儿子对某些奥数内容感兴趣的时候才教一教。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为考试而考试,学生成了考试机器,而且还是分阶段教育。”侯相如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按照应试教育模式,至少要换两到三次老师,因为每个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同,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出现脱节。
但侯相如并不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无懈可击。“高考成绩和同龄人相比,这种教学方式的确不错,但存在缺憾。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孩子缺乏竞争,要不然高考成绩还能再高一些。”
这是一个父亲的成功,但对于那些急于成功的父母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所有孩子的正解。
对话侯相如
教育儿子
是我一生的事业
记者:对于儿子的未来,你怎么打算?
侯相如: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不干涉。未来的路靠他自己。
记者:以前你不想儿子受体制教育,现在为什么要让他上大学?
侯相如:我打个比方,一个人前进道路上有三个坑,直接过去要掉下去三次,现在我带他绕过了前两个坑,第三个坑浅一点,受到的伤害小一些。
记者:为什么不直接绕过第三个坑?
侯相如:大学还是应该上的,向老师、同学学习,什么专业都行。
记者:这些年压力大吗?
侯相如:我有自信,家里的学习形式比较好,孩子很高兴。付出很多,回报也大,我还摸索出一条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路子。
记者:儿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侯相如:培养儿子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是一生的事业。目前最成功的两件事都与儿子有关:一是儿子在家接受教育;二是我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本版文/摄
见习记者 刘超群
(新报杭州专电)
当同龄人正在为上一所好高中发愁时,1995年出生的侯禹光已经在杭州适应环境,准备开始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
一个质疑爱因斯坦相对论、每星期上网半个小时、爱听班得瑞古典音乐的15岁少年在形容同龄人和自己的差距时说:“他们在地上玩,我在床上玩,有时候我必须蹲在地上才能和他们对话。”他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神童,但现在,我很骄傲。”
不说话时,侯禹光是个孩子,一开口说话,他往往像成人一样思考。从阿富汗塔利班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从古典音乐到古诗词;从《探索发现》到《今日说法》,这些都是他谈论的话题。在他的世界里很少有动画片、偶像剧和流行音乐。“同龄人喜欢的未必就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也未必适合他们。”侯禹光说。
“我不是所谓的‘神童’。只是同龄人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能上大学时,他们还在为考高中而拼命。这就是我的骄傲。”
辍学掌握更多知识 孩子圈里“独孤求败”
2002年暑假,当其他孩子的家长忙着为孩子找暑假补习班学习时,侯禹光已经在家里玩得不亦乐乎。几天后,父亲告诉他,以后不用去学校了。
那一年,他7岁。
在这之前,侯禹光上完了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在他的印象里,对学校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作业,除此之外,他甚至不记得班主任是男还是女,更不用说叫什么。
每天都能在家玩,让他感到很自由。每天早上,侯禹光要跟着父亲练剑、舞钺(一种兵器)、打太极。然后学习古汉语。几年间,《小窗幽记》、《格言联璧》、《历代名人家训》等已经能够倒背如流。
“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父亲从来不刻意要求我做什么,只要喜欢就可以做。”侯禹光几乎拆了家里所有的小家电。侯禹光记得,自己最好的玩具是一套益智玩具。每年父亲都会买一套。“我的许多物理、生物知识都是从这些玩具开始启蒙的。”
在院里,侯禹光始终是那些每天上学的孩子羡慕的对象,“天天玩还能知道那么多东西,真了不起。”放学回来,这些孩子都愿意围着他转,这让他慢慢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和与众不同。“辍学期间我学到的东西远比这些孩子多得多,虽然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很孤独,但时间长了就慢慢习惯了。”侯禹光说。 本版文/摄
见习记者 刘超群 (新报杭州专电)
15岁娃娃大学生
入学之前苦练家务
2009年,侯禹光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了442分,超过当年理工类三本430分的录取线。但父亲侯相如并不满意。2010年,侯禹光再次参加高考,成绩为524分。
对侯禹光来说,高考的结束才是自己另一段人生的开始。为了能够适应环境,侯禹光全家早早来到杭州。这段时间,侯禹光不仅要适应杭州的天气,还要学会独立生活。“我现在开始学着洗衣服,希望开学时我能学会。”
除了生活自理,侯禹光还要学着与成人交往。这在他看来并不是问题。“上大学首先要解决对相对论的质疑,我认为高中物理说的相对论有点太绝对。”
“我觉得,同龄人和我的差距,就是地和床的高度。在大学里,我可能跟成人都是坐在床上说话,而跟同龄人,我只能蹲在地上才能和他们对话。”
侯禹光的“私塾”作息安排:
6:15 起床
6:30 出门练剑、练武术
7:00回来读30分钟英语后吃饭
9:00至11:00上课
12:00 吃饭、看《希望英语》或者《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
13:30 开始盘腿静坐30分钟
14:00至15:00学习
15:00后,父子二人在院内或者体育场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进行一个多小时体育锻炼
18:00 吃完饭后,侯禹光开始与院内朋友玩耍
20:30 看《走进科学》
21:00听音乐、广播
22:00 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