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06日讯 对于“70后”、“80后”而言,“笔友”一词,即熟悉又陌生。随着沟通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手写字,转向言语、打字交流,一时间,网友全面取代了笔友,“笔友”一说自然也就陷进了“冷僻词”的行列。
然而就在近段时间,“90后”们用自己天马行空的小智慧和新奇实用的网络技术将“笔友”进行包装。“你的通讯录里有几个笔友?”淘汰了“你的QQ上有几个网友?”成为他们新的问候语。
网上狂征笔友网下奋笔疾书
“70后”、“80后”上学时所处的年代,通信技术不发达,社交面狭窄,结交笔友成为许多人与外界接触、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较为贫瘠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不少人热衷于通过写信交笔友打发无聊的时光。“每天中午放学时,都要专门跑去看传达室门前写有邮件通知的小黑板,如果上面有自己的名字,不光自己兴奋,连同班同学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1981年出生的网友“穿裙子熊”回忆说。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让“90后”们并不缺乏获取信息、交友、娱乐的平台,为什么他们却开始“怀旧”了?1991年出生的网友“紫罗兰”的说法颇具代表性:“内容雷同、缺乏创新的社交网站已经玩腻了,没完没了的网上聊天也让人觉得倒胃口,话题也显得越来越单一、肤浅、无聊,而写信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容易说出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来,更何况等待回信的过程本身充满了未知的期待,打开信封时又有种莫名的惊喜,这正是我们这代人迷恋的感觉。”
与过去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姓名、地址、邮编完全不同,“90后”们把征集笔友的过程悉数搬到了互联网上。记者用“笔友”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找到了近300个“笔友”QQ群,在搜索引擎找到的征集笔友网站更是难以计数。
“90后”美女只给字体好的男生回信
网友“甜甜”就是一位热衷于交笔友的“90后”。她向记者报料了交笔友的一些“潜规则”:虽然电子邮件方便快捷,但“90后”交笔友大都还是遵循着“手写信”的老规矩,许多人在网上发布征集信息时都会刻意回避填写QQ号、电子信箱等联络信息,甚至还会特别注明“不接受电子邮件”、“电邮不回”等字样。“用笔写信时,大家都会仔细酝酿,然后落笔,这就是笔友的本质和吸引人之处。”
形象清新可人的“甜甜”称,像她这样的年轻女孩发布征集笔友信息后,收信量往往都是非常高的,至今,在QQ群里,她依然保持着一周收到16封信件的最高纪录。
收到那么多信,该如何回复呢?网友“甜甜”自曝隐私说,她只给字体好、有文采的笔友回信。“字迹赏心悦目、用词注重技巧,收到这样的信,自然会用心阅读,仔细回复,反之,天书似的难懂‘狂草’、毫无章法的无病呻吟,这类信恨不得立刻扔进废纸箱。”
记者在多个“笔友”QQ群粗略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人有1至2个固定的笔友,每月写信1到3封。而选择笔友的标准也大同小异,一般是: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字写得好、能说会道的人最受欢迎。
“笔友”回归,网友热顶
“笔友”的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再确认”。针对重新兴起的“笔友”现象,网上的讨论声也是不绝于耳。
“花豹豹”:写字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电脑的普及,却让许多人提笔忘字、懒于动笔,年轻人能主动捡起钢笔,无论他们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其结果都是有益的,文化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在年轻人中重新得到重视和传承,我们应该为“90后”的笔友现象喝彩。
“乐哈哈”:当社会上担心一些不良思潮影响到年轻人的时候,他们开始学会用字体的好坏和内容的优劣来衡量其他人,这是个极好的现象,传统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正在他们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记者 袁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