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十年航拍数万张照片记录北京变迁(组图)

2010/9/20 15:17:1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马文晓说,在空中更能体会北京城规划中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比如航拍时就发现北京中轴线的概念一目了然。本报记者 李飞 摄  航拍长城更多是马文晓出于普通人的忧虑和责任。现在,马文晓依旧每年航拍一次长城,平日里空闲时也忍不住带上相机去金山岭、箭扣看看,“尤其是箭扣,去4、5次都不嫌多。

航拍长城更多是马文晓出于普通人的忧虑和责任。

  马文晓说,在空中更能体会北京城规划中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比如航拍时就发现北京中轴线的概念一目了然。本报记者 李飞 摄

摄影师十年航拍数万张照片记录北京变迁(组图)

航拍长城更多是马文晓出于普通人的忧虑和责任。

摄影师十年航拍数万张照片记录北京变迁(组图)

  从空中感受颐和园“虽由人做,宛若天成”的环境园林规划建设思想。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这个城市给了他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又还给他无数不同的姿态。今年飞到这里和明年飞回来,就有生长的凶猛和茂盛让人惊奇。历史如果有表情,显现在大地上,也就是如此。马文晓不仅仅成就了他的爱好,也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著名摄影评论人路泞这样评价马文晓和他用图片记录的北京城。

  从2001年开始,马文晓,“掠过气势雄浑的紫禁城,看中轴线上的建筑巍峨森严,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用几万张照片记录下“一个城市岁月留痕的寻常与不凡。”

  俯瞰城市扩张 记录新老北京城市地标

  2001年,有20多年经验的摄影爱好者马文晓迈出了成为航拍摄影师的第一步。经有关部门批准,决定用航拍的方式记录北京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

  “北京的立交桥什么样?大多数人的概念就是一个字‘堵’!其实,从空中看,北京的立交桥还是蛮漂亮的”。从晨曦中的四元桥到暮霭中的三环路,从2003年8月6日西五环那座著名转体斜拉桥的华丽“转身”,到2009年9月10日六环路即将全面贯通的场景,马文晓用镜头见证北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过程。

  航拍的广阔视野让马文晓对城市扩张的进程有最直观的感受,“2001年,建设刚开始,五环路、六环路附近几乎没有高楼,也看不出今日奥运村的踪影;2002、2003年,拆迁启动,但四环外高楼依旧很少;2005年之后,奥运工程建设展开,五环周围开始出现很多工地,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

  马文晓说,自己对北京的高速路有种复杂的情感,“作为一名航拍摄影师,我从记录高速公路的发展开始;但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也在堵车时幻想着如果北京哪一天不堵了,该是什么样。”

  因工作关系,马文晓鸟瞰北京的机会越来越多,他的拍摄内容从原来单纯关注高速公路建设,拓展到奥运申办成功后各种场馆的修建;从皇家建筑到现代楼群;从横空出世的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到落木萧疏的北大校园……马文晓喜欢将动与静、新与老、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张张照片里,让老北京人、新北漂都能在其间找到共鸣的城市地标,生出属于个人的记忆与悲欣,“老北京人或许会看着照片找到了自己的家,说小时候就住那个胡同,现在没了,变成商场了。”

  出于普通人的忧虑航拍长城留住记忆

  2004年开始,马文晓将关注的焦点转向长城,“拍摄北京是出于自豪感,拍摄长城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普通人的忧虑和责任。”

  他说,航拍长城的想法缘于在媒体上看到有关长城的报道,说在北京辖区内共有630多公里的长城遗址,但目前得到保护和修葺的只有30多公里,其余的大都处于完全自然无序的毁损状态。

  为了用图片完整记录北京长城的现状,他甘愿一次次历经艰险。“2004年12月28日,从空中拍长城名段‘北京结’的第一幅全景照片。拍摄这一张照片遭老罪了。那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温度最低的一天,气象台的预报是零下11℃。飞机飞到山里,航拍时不仅要接受强大气流的冲击,还要忍受飞机的颠簸,飞机转了一圈又一圈,相机拍了一卷又一卷,当我伸手请助手换卷时,却发现帮忙装胶卷的同事已经被冻晕了”。

  现在,马文晓依旧每年航拍一次长城,平日里空闲时也忍不住带上相机去金山岭、箭扣看看,“尤其是箭扣,去4、5次都不嫌多。长城真的很美,长城也真的很残、很惨。有的正在坍塌,有的已变成一道瓦砾,有的已难觅踪迹,荒冢一片。虽修复长城力不从心,但记录长城刻不容缓”。

  【客座档案】

  马文晓航空摄影爱好者。从2001年开始航拍北京,出版航空摄影画册《从紫禁城到奥林匹克·鸟瞰北京》、《天下北京》。2009年9月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新视界”个人摄影作品展。2010年7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航空摄影作品展。1978年,马文晓离开河南老家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服役期间,参加了北京地铁和二环路的建设。转业后一直在城建、交通系统工作,和公路、大桥打了30多年的交道。

  客“弹”北京

  在空中更能体会北京的美学

  记者:俯瞰北京城,与日常所见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马文晓: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空中看北京,魅力大不同”。航拍的视角能把北京的大格局、大气派、大发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蕴含着非常深邃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哲学理念和优秀的美学思想。比如说中轴线的概念、对称的美学思想、传统的风水造城理念以及不同的建筑风格等等,我在航拍时,发现中轴线的概念一目了然,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跃然纸上,体会到颐和园“虽由人做,宛若天成”的环境园林规划建设思想。

  记者:第一次到北京时,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马文晓: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个城市的主色调就是灰、土、黄、黑。二环路、长安街都在“开膛破肚”修地铁,一些高层建筑开始兴建,一副百废待兴的样子。

  记者:经历这么多年的航拍之后呢?

  马文晓:这几年尤其是奥运前后,亲眼亲身感受了北京的巨大的变化和成就。与以前的印象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公路四通八达,立体交叉网络保障出行畅通;林荫大道、绿化带、湿地和水系形成了这座城市新的肺叶。

  为拍T3做四年案头工作

  记者:长城的哪几段是你最喜欢的?

  马文晓:中国长城看北京,北京长城看怀柔,怀柔长城看箭扣,此言不差。在怀柔,从慕田峪到箭扣不远的长城上,分布着牛角边、箭扣、北京结、天梯、鹰飞倒仰、将军守关、九眼楼、三道边等多处著名景点,有人说过,中国长城最奇、险、峻、秀之处就在这里。

  水关长城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长城,就在八达岭高速公路的旁边,离居庸关不远,拍摄时一下跳进我脑海的想法就是“水关长城正在坍塌中哭泣”。黄花城长城被我称为原生态的长城,不过,估计这种状态也坚持不了多久。司马台长城是目前我所航拍过的长城中最为险要的,当飞机绕着司马台长城一圈圈盘旋时,我的心里满是震撼。

  记者:航拍中,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记忆?

  马文晓:第一就是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奥运场馆鸟巢的“诞生”。从地基,到刚露出地面,直至初见雏形……鸟巢在我的照片里一天天茁壮成长。还有为拍摄首都机场T3航站楼所付出的4年等待。为了拍好T3,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做案头工作,连做梦都在琢磨从哪个位置和角度来拍,等到2008年1月11日,给我的时间却只有两三分钟,但这两三分钟里它的全貌呈现在我的镜头中时,真是比拍到天安门还要激动。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缪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