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臻介绍“浪涌平台”原理。
秦臻介绍“浪涌平台”原理。
本报讯 (记者 刘珍妮 杨杰)9个空心水泥墩支撑着巨型钢架,漂浮在天津汉沽蔡家堡的一处海湾,它的发明者秦臻称它为“浪涌平台”,“我将让它不借助任何人造能源的前提下发电。”这个自信的男孩18岁,就读于北京二十五中高三,他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高中生造发电台
占地近800平米的庞然大物出自于高三学生秦臻之手。
据秦臻测量,安装在浪涌平台上的每个发电浮体,可以产生2000瓦的电量,足够供应一盏射程2000米的探照灯使用,该平台不利用人造能源(例如烧煤等方式)发电,是真正的零碳排放。
“最重要的是当多个钢架相互连接后,可将平台无限扩展,平台规模越大,发电量就越大,平台上可建造房屋。”秦臻说,他希望能为节能减排做点贡献。
游泳获发明灵感
秦臻说,他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在海边游泳的经历,那次他本想来个潜泳,可一个猛子扎下去却被海浪打了回来,“还挺疼。”他第一次发现海浪居然有这么大力量,读初二的秦臻想到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世界上的每一台发电机,都是依靠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的原理来运作,能不能人造一个磁场,让海浪变成导体做切割运动的动力,然后发电。”之后,秦臻开始画图,并着手做模型。
爸妈支持搞研究
资金的短缺让秦臻向妈妈开了口,也引起爸爸注意。父亲觉得儿子的想法“有门儿”,开始加入秦臻的梦想,在幕后为他建造实验平台。
今年3月,秦臻的“海浪浪涌发电平台”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组一等奖。今年8月,秦臻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从最初的理论模型,到参赛实物模型,秦臻利用业余时间,前后耗时近3年,尝试了多套方案。参赛7个月后,“浪涌平台”从模型变成实体,并将在海上完成搭建。
在妈妈眼中,秦臻“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缺”,“爱跟人较真,每天待在屋里瞎想,不在学习上下工夫。”秦臻的妈妈李女士总为儿子在班上中等的成绩感到不安。
刘士明是秦臻学校科技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聪明、不善言表是刘老师对秦臻的评价。
“浪涌平台”原理
结构:上层为钢架,下层是九个空心水泥浮体,包括5个支撑浮体和4个发电浮体,占地总共800平米。
发电原理:据秦臻介绍,当海浪因地月引力不断涌动时,直径1米的4个发电浮体将随海浪上下浮动,浮体上安装的发电机磁体将在固定线圈中上下位移,依靠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的原理,将动能转化为电能。
■ 声音
:初中生都学了电磁感应原理,是什么促使你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上?
秦臻:我觉得这和我想问题的方式有关,我喜欢瞎琢磨,琢磨完了还想动手做一做,爱做模型,小时候学画画,都为我做项目起到辅助作用。
■ 评价
科技创新精神值得鼓励
天津大学工科力学教学基地负责人王世斌教授介绍,海浪发电以前就有,但鉴于大海有潮汐现象,因而存在发电量少、发电不稳定等弊端,用无限扩大的钢架扩展规模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存在难度,海水对金属的腐蚀就是现实问题。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满足实际生活中对电的大需求量,目前风力发电尚没进入国家电网,海浪发电的难度更大,但科技创新的精神绝对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