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
性别:男
籍贯:辽宁凌源
终年:69岁
去世原因:车祸
去世时间:2010年10月12日
生前住址:北京市东小口镇地质水文公司大院
当心电图划出一条长线,今年69岁的陈桥以后再也不用早起捡垃圾了。
2010年9月29日5时30分许,在昌平区天通苑立水桥北路,一辆运土货车因避让前方出租车,发生侧翻,压扁一辆面包车,还将一拾荒老人压在车下,老人随后被送进医院。
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13天,两次病危通知,陈桥始终处于昏迷状态。家人只能守在门口,因为交通责任事故迟迟未下,家里又无钱付医疗费,四处拨打着求助电话。
最终,家人凑集了1万多块钱,交到医院。然而,又因高烧引起肺部感染,陈桥随后离去。
贫穷 儿时风中放牛
“他家里贼穷。”陈桥的妻子张凤英称,陈桥小时候家中只有3亩多地,根本没有积蓄。东北的冬天很冷,陈桥就披个小羊皮,光着脚丫,在山坡上给人家放牛。大风吹得他躲在牛群中,实在坚持不了了,他就把脚伸到牛粪里捂脚。
解放前,陈桥和张凤英结婚了。张凤英称,那时候,她家里成分不好,当时她舅舅认识了这个小伙子后,觉得不错,就介绍给了她,说陈桥家成分好,每年都有数百元的收入。
张凤英至今还认为舅舅骗了她。她说,自己进了陈家之后才知道,鹅卵石搭的房子,用纸糊的窗户,犹如黑妖洞似的,“他家穷得揭不开锅”。但张凤英认了这些,每次回娘家,她都会估摸着带点粮食回家,维持一家的生计。
结婚没几年,陈桥就准备出去闯一闯。他坐火车到北京,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问他去哪里。陈桥说去找工作,陌生人就说他可以帮忙介绍工作。无亲无友的陈桥,就这样在这个陌生人的带领下,进了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奔波 30年两地生活
陈桥进了地质队,从此开始了在外奔波的生活。从内蒙古到陕西,转道四川,一路找石油。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扎营驻守。
张凤英称,那时候缺石油,国家很重视,他们去的地方都很荒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了就先刨地,一开始可能会露宿野外。开荒几个月后,才搭建工棚住。
1973年,陈桥被调到四川。张凤英称,那时候,丈夫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还包括来回坐火车的时间。
“30多年都过着这样的两地生活。”张凤英说,当时丈夫的工资是36块钱一个月,其中20块钱他都寄回家。
张凤英称,丈夫为人不错,虽然常年露宿野外,但队友们都非常喜欢他。他常被评为光荣标兵。因为人勤快,在四川的时候,他赶到很远的集市里买菜子,种在住处旁边的田地里。等蔬菜成熟了,就送到食堂做给大伙儿吃。
劳累 退休坚持拾荒
1992年,陈桥退休了,单位又返聘了他,那时候的退休工资是每月450元。
2000年,张凤英来北京看病。张凤英称,一开始没地方住,两口子在仓库里睡了一个多月。后来,单位帮忙在东小口的单位大院里安排了房子,家具还是借邻居的。
虽然正式退休后,一个月有1800多元的工资,但陈桥并不闲着。他曾告诉家人,老伴身体不好,还需花钱治病,“我一辈子都没好好待她”。为了维持生计,陈桥每天早上4点多,就会早起出门,捡一些饮料瓶和废旧纸板,用来贴补家用。几年里,他从不间断。
陈桥文化水平不高,但喜欢读中医、按摩之类的书,经常左手拿着一本新华字典,右手一本书,边看边查,不时做些标注。平时,他捡到书本和报纸,也会认真看。看医疗书,也是为了治病,他经常给妻子做按摩,妻子腰疼的时候还能拔罐。
离世 门口推车依旧
张凤英回忆,2010年9月29日4时,陈桥出门前,她跟丈夫说:“天还没亮,迟点出去吧。”陈桥笑着回答:“没事,现在外面有路灯。”说着,他帮妻子掖了掖被子,关灯便走了。
平常,陈桥会取下折叠式的小推车,拿着一个袋子,沿着大院门口的小胡同,拐弯走上天通苑繁华的大街。每天,他会沿着这条大街走下去,每到一个垃圾桶,他会翻一翻,将可以卖的废品,放入袋中。选择这个时间出门,张凤英说这个时间段没人“抢生意”。
早上7点,张凤英不见丈夫回来,她站在楼口,看了又看,还是不见丈夫踪影。她出去找了一圈,还是没看到。邻居也帮着去寻找,在事发现场看到小推车,才知道老人出事了。
如今,那辆折叠式推车仍挂在门口的墙上。不同的是,一个多月过去,秋天结束,冬天已经悄悄到来。
■ 亲友寄语
爸爸是好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十分不容易,希望他走好,我们会想念他。——儿子陈国武
为了这个家,爸爸这辈子太不容易了。——女儿陈国红
本报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