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们在超市挑选蔬菜。
菜农收获西红柿。
蔬菜进入超市、卖场,价格不升反降,是因“蔬菜直供”减少了中间环节,降成了流通成本。
菜价持续走高,菜农却获益无几。
从2010年11月开始,在首府某卖场里,出现了这样一块醒目的标识牌:农民直供蔬菜。标识牌的下面写着当日农民直供蔬菜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这里的价格便宜将近一至三成。
采访之初,记者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农民的奋斗故事:几个农民不满蔬菜价格受制于中间运输商,自己联系超市大卖场,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将蔬菜放在大卖场出售,既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又可以让超市的蔬菜物美价廉。与此同时,为实现低价策略,超市也希望跳过中间商,因此不遗余力地拉拢农民,尤其是有实力的农业合作社,形成一种超市与农民直接接轨的运营模式。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抵御汹涌的市场风险,抱团合作的时期已经到来了。虽然农民直供菜平抑了菜价,但农民们“ 抱团”闯市场的意识还很淡薄。
□文/记者 尹晓婷 图/记者 单坤
农民直供菜进超市
首府某大型卖场蔬菜区这两天非常热闹,几天前,该卖场相关负责人将超市有农民直供蔬菜的消息发在了媒体广告版上,“效果惊人”。
“有人从大老远赶来,就是为了买农民直供蔬菜。”该卖场公共事务部经理左文辉说。
记者看到,卖场里挂着农民直供蔬菜的地方人满为患,直供蔬菜的价格魅力彰显无遗。左文辉告诉记者,直供蔬菜比市场价格便宜15%至30%。
蔬菜进入“高级”的超市卖场,价格怎么不升反降,“农民直供”是这一问题的答案。
“直采模式,就是将蔬菜直接从田间地头拉到卖场。按照一般流程,从农民到批发商、供应商,最后到超市物流采购,通常需经过4个以上环节。由于各类中间商的存在,成本至少要上升15%至20%。采用直购方式后,超市直接与农民洽谈,农民把蔬菜按照高于批发商的价格标准供给超市,超市按照低于供应商价格的标准收购菜品。一高一低之下,农民获得了利润,超市的蔬菜成本也降下来了。”左文辉说。
然而,这样的直采模式进入乌鲁木齐后却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
“新疆有自己特殊的地缘特色,由于气候原因,新疆只能够种植一季的蔬菜,不像内地一年能种植两到三季,再加上运距较长,物流设施尚未完善,地块小而分散,而超市需要的蔬菜量又大,因此超市需花费很大的力气,去寻找符合要求的,具有规模及物流能力的生产基地。”左文辉说。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首府超市农民直供蔬菜是从乌鲁木齐市区周边五六个相对完善的农业合作社引进的,但远不能满足超市的需求。
菜贩定价受到挑战
今年,市场上的蔬菜价格持续走高,而菜农郭永清没有因为价格走高获益多少。郭永清有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我们被菜贩子掐着脖子过了几十年。”
郭永清所说的“掐着脖子”,是指在蔬菜从田间地头进入菜贩子手中时,定价几乎是菜贩子的一言堂。
“我们不满意也没办法,我们不卖,他们就拍拍屁股到别的地里去收,我们只能把菜卖给他们。”郭永清说道这里忿忿不平。
郭永清说,今年蔬菜收购价略高于往年,但是,种子、化肥、人工费全部涨价,扣除成本后,农民种菜根本没什么利润。
在乌鲁木齐县长青永丰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李永刚眼里,菜农们所遭遇的烦恼大体相同。李永刚说,高成本、压价、竞价、没有定价权,农民处在蔬菜利益链的最末端,“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而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农民尔布江已经逃离了这种不公平的市场循环。2008年10月,尔布江作为大豆种植户中年轻的“先富”一族,率领村里十余户村民,成立了达坂城区尔布江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过两年的发展,在达坂城区委区政府和达坂城区工商局的扶持下,尔布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单纯的种植大豆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大豆加工生产基地。
两年来,政府资金鼓励,工商部门对商标注册及经营指导、合同帮农上给予了很大支持。
今年10月10日在全市推广的《乌鲁木齐市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订单农业合同的签订上有了保障。
尔布江带着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扩建厂房,并购进先进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对员工进行产品知识培训。目前,他们生产的达坂城姑娘牌系列大豆产品已有24个品种。
在尔布江成立达坂城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同样经历了一场大豆价格的混战。
达坂城工商局副局长孙云说:“以前生产条件不成熟,种植出来的大豆制品只是粗加工,油脂、原料、工艺都不符合相关的规定;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有人为了销路把价格压到很低,扰乱了市场,有人面对一次性收购的人又漫天要价,哄抬价格。”
相对那时,现在有了农民合作社的尔布江心情要平稳的多:“按照市场指导价出售,产品的价格稳定,有保障。”
郭永清曾向记者提出过,能不能让农民和社区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有农民直接向社区供应蔬菜,这样既能够让市民吃到放心便宜的蔬菜,又可以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被中间层层的流通商盘剥。
但是,迄今为止,郭永清的愿望一直无法付诸现实。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一语道出了其中的瓶颈所在:“农民只有几亩地,这种小规模的农户,各自为政,能力也有限。在销售产品和生产经营技术上,都很难适应我国的发展市场的变化。”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2008年9月14日,李永刚成立了乌鲁木齐县长青永丰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
刚开始,只有六户农民和两个企业(乌鲁木齐县供销社、乌鲁木齐市供销社)合作,集结在一起的土地一共有800亩。
到了今天,这个产销合作社的土地已经达到一万多亩,带动农民860多户。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平均收入比单打独斗的农民高出许多,外围的人见了这种情况,就纷纷加入了我们专业合作社。”李永刚说。
左文辉说,向超市直供蔬菜,一是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二是要有相对完善的物流水平。
乌鲁木齐周边1000多家农民合作社比比皆是,但是能够符合条件的没几个。
左文辉很羡慕一些内地城市的农民合作社,尤其是四川双流县的,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百花齐放,为农民超市对接提供了便利。
“新疆在这一方面尚属一穷二白。”左文辉说,“在四川省周边,一些零星散布的地块被聚合在一起,化零为整。虽然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同样不够,但是当地人有理念,再加上政府投入了3000万资金,农民合作社水到渠成。”
而在新疆,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但习惯了单打独斗的农民,尚没有抱团合作的意识。
菜农抱团遭遇困难
达坂城工商局副局长孙云说:“农民合作社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资源整合后,农民的收入和权益都有所保障,一方面是资金的扶持,一方面是经营的指导。农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合作社都会帮忙解决。”
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可以对农副产品进行深精加工,就能更好的拓展销路,使合作社全面发展壮大。
在达坂城区工商局提供商标注册及经营指导的帮助下,尔布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拥有注册商标8个,涵盖食品、包装、旅游、租赁、运输等行业,为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尔布江的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他帮助几十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经过培训指导,这些残疾人掌握劳动技能后,每个月都会有800多元的固定收入。”尔布江说。
但说到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尔布江和李永刚同时提出一个词:资金。
今年,李永刚要投资260万元建立保鲜库,在政府投资和专业合作社投资落实之后,李永刚还欠缺100多万。
“专业合作社需要蔬菜贮存条件,保鲜库的建设必不可少。但是,资金链断了,保鲜库建不起来。”李永刚说。
而尔布江的情况则要好的多。
尔布江今年向农村信用社贷款70万,在为贷款抵押焦头烂额的时候,区政府主动提出,要为尔布江的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
“不仅如此,今年,达坂城区政府无偿提供我们15万的资金扶持。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我的心里很感激。”尔布江说。
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表示,从去年开始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也从更深的层次提醒人们,农村和农业领域的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这部法律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地位,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