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帖展示儿子考题质问答案标准化

2011/1/26 3:57:1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家莫言,有次女儿将他著名作品中的一段借用写进文章中,结果老师阅卷后女儿拿给莫言看:他的作品没有一句不是病句。还有一位有名的作家王蒙,在爱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后,一时手痒拿起试卷做了起来,大作家也得了个不及格……在语文教育的标准化、程式化评价标准面前,连作家都甘拜下风。

  日前,网友zhangyx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错的很多题表示强烈不解,并且一怒之下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小学语文会有那么的“标准”,就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是固定答案!该帖出来后很快被置顶,也引发了网上关于考试“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

  【题目重现】

  1“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网友zhangyx儿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给了一个×。

  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觉得这道题很奇怪,难道就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答案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吗?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吗?”对此,网友zhangyx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zhangyx儿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但后面又是一个好大的×。

  标准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zhangyx表达更强烈的质疑:“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吗?我觉得这个题目应改成:‘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3“请用一句话说明‘π’的含义。”

  zhangyx儿子回答的是:π的含义是圆周率。

  标准答案是:“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没想到老师竟然打的又是×,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学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π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两个人狂汗,问了儿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zhangyx非常难受地说。

  标准答案:对也?错也?

  反对方:孩子被整成流水线零件

  支持方:题没错,错在“自以为是”

  网友zhangyx的帖子出现以后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做家长的纷纷指责这样的题目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网友“我爱小毓”也表达了同感。“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标准答案。我女儿在一年级,数学作业上有一道题:请把得数大于14的涂红色,小于14的涂蓝色,因为怕水笔洇了作业本,女儿就只涂了一点,没有涂满,结果老师给了叉。还有一个连加减的题,按照他们的教学流程,要让孩子先把第一步下面划线得出数再和后面的数加减,结果孩子没有用尺子划线就又被给了叉,我崩溃!”网友“南京未来宝贝”直言不讳地表示:“简直把孩子统统要变成流水线上生产的零件了,标准化但是毫无思想。”

  不过网友中也有一些老师的支持声。网友“动观流水”表示:“题目出的没错,错的是大家太自以为是了。比如第一题中强调的是‘春天的晚上’,静夜思一般认为在深秋(尽管有争议),但两首诗比较下来无疑是江南春更符合。这道题考查的不是你会不会背这两首诗,而在于你会不会审题,培养小孩子的细心以及洞察力。比如π考查的是含义,孩子答错也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网友“疑梦骊山”表示:“我觉得还可以接受这份试卷。比如说朱自清的《匆匆》那篇课文。尽管题目是说写你最喜欢的句子,但其实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提及过比较著名的句子。小学的试卷是应该以标准答案为主的。”

  听听名师怎么说

  考试要保护孩子的求异思维

  “出题到底出什么样的题,是根据考试目的而来的,考题应该有明确的指向。”语文特级教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杨新富校长分析说,以上家长说的一些题目确实存在问题。如果题目的指向并不明确,答案就可以灵活多样。“老师在出考试题的时候,往往是为了考孩子近段时间学的内容,以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但却忽略了孩子脑子里的既存知识以及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说,请孩子写最喜欢的一句话,那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写其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说是对的。”

  杨新富表示,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考试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考试不是终点,只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加油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去学习。“考试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孩子的答案超过预定的答案,但是有一定道理,就应该鼓励和肯定,以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考试应该增加孩子的积累,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空间。老师应该和学生一样,不要拘泥于只有一个答案。”

  ■新闻延伸

  “孔明不是诸葛亮”

  标准答案雷倒作家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上海作家叶开在了解到自己女儿的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后,不禁一声叹息。他很难理解语文老师眼中的标准答案为何如此固执单一。比如有道题是三国时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他女儿信心十足地填了个“孔明和庞统”,结果被告知标准答案只能是诸葛亮或者周瑜,孔明是错误的。孔明不就是诸葛亮吗?叶开还发现语文教材虚伪、作假,不仅不能让孩子们领略到语文之美,还在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精神上的规范与标准,硬生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令人莫名惊诧的岂止一个孔明不是诸葛亮?再试举几例。

  诗人邹静之曾为上小学的女儿支招,老师要求根据句子的意思写一句成语,问“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改成成语是什么?邹静之告诉女儿答案是“齐心协力”,结果老师批错,标准答案是“共同协力”。

  作家莫言,有次女儿将他著名作品中的一段借用写进文章中,结果老师阅卷后女儿拿给莫言看:他的作品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还有一位有名的作家王蒙,在爱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后,一时手痒拿起试卷做了起来,大作家也得了个不及格……在语文教育的标准化、程式化评价标准面前,连作家都甘拜下风。

  本报记者 王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