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市面上制作精美的彩印挥春,或许会有点审美疲劳。在越秀区海珠南路一座老式骑楼底下,91岁的老人高泽华已把手写挥春这个传统保留了近40年。就算曾经的“对手”都纷纷搬迁转行,就算新式挥春异军突起抢占市场,可高伯并没有辍笔,一副挥春叫价4元“虽赚不了什么大钱,可就是一种情结”。
家门口摆档即席挥毫
日前,高伯的“档口”开张,实则就是在家门口摆开了一张四方桌,即席创作。这里没有招牌,只有简简单单的“写字”二字张贴在屋外的墙壁上,而在房子的窗户外头,“恭喜发财”、“老少平安”等各式刚写好的新春祝语挂了一溜,火红的底色金色的字,将新春年味熬得更浓。
已过耄耋之年的高伯满头银发。南都记者到来时,他正坐在无靠背的折叠木椅上,埋头创作。他精神饱满气色红润,提起笔即席挥毫,点画圆融俊朗丝毫不见抖震。高伯自豪地说,“别看我年纪大,可我现在连老人斑都没有的。”
酷爱正楷却从未临过帖
高伯告诉记者,这手毛笔字,是从7岁开始读卜卜斋就学习了,没有学过字帖,也没有临摹名家之笔,只是从小酷爱写正楷,一提起笔就不愿放下,而开档写挥春是在上世纪70年代。
高伯说,他早年从饮食合作店离职后,在家门口做起了补鞋的小生意。与此同时,还在门口打上“写字”的街招“间中都会有唔识字的街坊过来找我代笔,不过到了旧历年尾,就开始全情着手写挥春了。”回想当年,高伯还记得整条海珠南路上,几乎有近十家档口都在卖挥春,“当时没有印的,都是靠手写的,一到过年前一个月,呢条街不知几热闹,骑楼底下到处都飘着红纸,一派喜庆。”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式的彩印挥春逐渐受宠,传统的手写挥春便悄无声息地淡出了市场。海珠南路上,手写挥春也就仅剩下高伯独撑着这方阵地。“而家识写毛笔字的后生越来越少了,而手写挥春就更加难揾,但是呢个传统我不舍得放手啊,而且仲有好多老街坊,就算搬到好远,但是临近过年,佢哋都会返番来帮衬。”
一个春节写挥春7000多张
这个春节,高伯在旧历年尾十二月就开始开工,“一天大概要写300几张,目前已经写左上千张了。”高伯笑说,在节前1周可是卖得最旺的,起码要3个人一起帮手才搞得掂。说着这话,老人家又不自觉地调起了一旁的铜粉金油,拿起笔随手写上了两张。“一个新年下来,几乎可以卖到7000多张。”
昨日,从香港来广州亲戚家过年的刘先生,昨天特地赶来海珠南路买挥春,却不料扑了个空,“我阿妈以前系度买开,年年都过来帮衬嘅。”刘先生说,相比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彩印挥春,还是觉得“手写的够传统”,“而且能从这位高龄老人手中接过挥春,也可以沾沾福气,期许家人也长寿安康。”
据高伯的孙女阿群告诉记者,“之前爷爷提前写好的挥春早就卖到七七八八了,而家几乎日日都会有十几廿人过来购买,但选择已经不多了。”
挥春收入部分用来助学
今年的物价上涨,高伯的挥春也由去年的3元一副涨到了4元一副。高伯说,其实家里环境一般,现在一家五口住的还是公房。尽管经济能力有限,但高伯却一直以“高学蚁”的化名,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每年都从写挥春的收入当中拨出部分,捐赠给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残疾人基金会等等公益机构。老人家说,用这个笔名,是勉励自己甘当“蚁虫”,就算一己之力十分微薄,也要锲而不舍地去给有需要的人帮助。
手写的够传统,而且能从这位高龄老人手中接过挥春,也可以沾沾福气,期许家人也长寿安康。
——— 香港客人刘先生
采写:南都记者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