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题为“北京幼升小中间人开价参考价目表”的帖子在家长论坛引起热议。帖子中明确标出了京城近20所小学的“中间人开价”,钱数从3万元至12万元不等。而在家长跟帖中,更有人曝出25万元的择校“天价”。
家长晒“幼升小”账本
这位名为“京城美景傻堵车”的网友曝出的价目表,将西城、海淀、东城的19所名校一一列出,并给出了对应价位。有家长质疑这个价目“不靠谱”,而多数家长认为钱数写少了。不少家长还纷纷晒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幼升小”价格。
网友“小圆豆豆”留言:进某重点小学本部,学校官价6万,中间人要7万。
网友“ruiqian”爆料:我有一个朋友,连中间带学校,花了25万元,2月份就定了上一所重点小学,就为了能划片进一所重点中学的那点可能性。
网友“月明珠”留言感慨:可以预测,继房地产中介之后,入学中介会是未来几年大热大赚的行业。
还有一位网友称,孩子几年前上一重点小学,交了4万元,听说今年已经涨到6万啦。
记者向业内人士求证,得到与论坛上类似的答案:确实曾有人花20万元得到重点小学入学名额,而一些优质资源校几万甚至上10万元的择校费标准,在家长中已经不是秘密。
“幼升小”最容易操作
对于这一现象,该业内人士分析,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跟以后的升学阶段比,“幼升小”是最容易进行操作的跨区择校环节。
小升初的痛苦自然不用说,初中升高中则基本上只能考虑本区的重点校,因为重点校向外区投放的招生名额很少,所以跨区报考被录取的可能性很小。如此分析,进哪所小学将直接影响孩子日后进初中和高中,所以家长不惜一掷千金。
至于小学为什么有这么多可操作的名额,业内人士解释,多数重点小学每年招生都在6至8个班甚至更多。而很多学校,尤其是在老城区的学校,片内对应的适龄入学人口很少,可能两个班就足够了,多出来的班额就可以用来招收择校生。
宁愿“在名校里哭”
为择校花大价钱是否值得?
网友“新人2011”对此表示反对:上个小学花这么多。拼什么呢?是觉得将来初中进重点中学有保证吗?现在小升初推优、择校、派位,也不是统一考试呀。如果把钱用在培养孩子上,和老师搞好关系,争取三好,不好吗?
网友“迷糊妈妈”则对花钱进小学表示理解:家长总觉得没花到位就没尽到心。花吧,别从自我安慰变成自怨自艾再变成怨天尤人就成。在名校里哭泣花钱多总比在普通校里哭泣没去名校要幸福。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盲目攀比跟风,对孩子入学也要“理智消费”。未来孩子的升学之路还很长,家长需要统筹规划,不要只把目光盯在小学。
为了上学“不敢不自愿”
对于天价择校费,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肯定违规,但如果追究责任,还要分析钱是怎么交出去的。
如果家长以捐资助学的方式,将钱交到了政府的财政账户,并且拿到了捐助证书,那么这种交费无法认定为违规。
如果钱是交给了所谓的中介,那应该属于刑事案件,可以告中介欺诈,因为义务教育按规定是不收费的。
如果钱是由学校收取的,那么家长可以直接举报学校违规。
对于这种官方说法,家长们却不以为然:捐资助学基本都是“被自愿”的,“我们不敢不自愿”。况且,交钱是否与升学挂钩根本无法界定。给中介的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怎么算欺诈?交给学校的钱,几乎没有哪所学校会给收据,拿什么凭证举报?面对“幼升小”的天价入学费,家长似乎只能做弱势群体。本报记者 李莉
请校长晒晒择校费去向
蒋有三:请校长们也晒晒“择校费”的去向,让家长们觉得物有所值。优质教育资源就像消费者心目中的精品,值那个价钱,凡是掏得起的家长还是觉得划算。
紫菱:不花钱连幼儿园都上不了,更别说小学了。现在好的学校就是花钱没关系都上不了!
白秀芬:交赞助费,赞助国家还是赞助学校。听说有熟人还可以便宜?
legumes(531135100):朋友孩子15万进了东城某小学,在小学附近租房住,她还很高兴呢!
囨囚囨図(435821):孩子升小学,赞助学校3万左右,1万中间人费用。
姜祎楠:岂止是上小学天价,幼儿园就开始了……
曾毅:听说某幼儿园更先进,请家长把赞助额写在纸上交出,选前N名录取,效果很好。
正大光明(785581112):我的女儿上幼儿园捐了2万元,今年要上小学了,正托关系,走门路,至少也需要3万元。
舞蝶迷香(953763606):从怀孩子那天算起,到大学毕业,大约23年,幼儿园的赞助,小升初的赞助,中考的课外补习费,高中的择校费,迎战高考的课外辅导费……天哪!
风中的承诺(779608009):很多家长拿着钱,还找不到门呢!
浪漫□天使(1257739024):有人说“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幸福”!
贫困山区也出清华生
乐纳德:知识不是用金钱换来的,贫困山区也照样考出了上清华北大的学生。
沙小易:应该追踪调查一下花重金上小学的孩子最后学成啥样了。
杨原:人太多,北京的教育资源无法解决全国的受教育人口。
王建军:教育下一代,本应是国家的责任,教育部门的工作,现在由家长们负担起来了。城市的家长们为择校不惜血本,乡村校舍是破旧的房屋,讲台上站的是代课老师,而且一代就是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