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良骑着自己制作的垃圾分类车在北京为垃圾分类做宣传。本报记者杨天啸摄
本报讯(记者聂宽冕)近日,深圳环保志愿者宋治良自创了一套将垃圾分为16种的垃圾分类法,并从河北骑车到北京进行宣传。昨天,市政管委表示,宋治良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这套垃圾分类法可操作性不大,不宜进行推广。
一辆三轮车就是宋治良宣传的全部道具。车后斗被改造成罩着塑料布的棚子,两侧各有8个开口,下面写着对应的分类名称。16类分别为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电池类、金属类、利乐包、布料类、木材类、饭盒类、水瓶类、建材类、卫生类、厨余类、烟嘴类、电子类和医用类,各自对应着棚内的一个垃圾筐。
“这样分类环保多了。”一位路过的大爷点点头。
“麻烦,家里没那么多袋子筐子。”一位中年人说。
两天来,宋治良就在这样的肯定和否定中度过。4月1日,到河北文安看望女友的宋治良在当地租了一辆三轮车,简单改装后,骑车于4日来到北京。宋治良说,一路上有不少人都按照他的分类往车中投放垃圾,“这让我对北京之行有了一些信心。”
36岁的宋治良从事环保宣传已经有十几年,并曾获深圳市首届“十大环保市民奖”。最近,他自创了一套将垃圾分成16种的分类方法。
宋治良的想法是,先找一个试点小区,如果效果好再推行。他去过东交民巷附近的几个小区,为那里的物业和清洁工讲解自己的垃圾分类法。“都觉得我的想法不错,可是他们暂时实行不了,其实我认为可以一边实行一边探讨。但现在却没人愿意开展。”屡屡碰壁之后,宋治良萌生去意。
■各方点评
>>小区物业
分类标准不够统一
一名在长城物业工作了十几年的经理王女士称,从物业的角度来讲,是非常欢迎垃圾细分的,“我们管理的小区一直有很多的废旧电池,一直找不到回收的地方。如果能有单独分出这样一类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业主欢迎,也的确很环保。”
王女士表示,现在垃圾分类链条不统一是个很大的问题。“其实现在许多业主有分类意识。在家分好之后,拉到垃圾回收站去又给弄到一起再重新分,这就没有意义。”她认为,从市政管委到垃圾回收站,再到小区物业和居民,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分类标准。
>>环卫所
堆放运输都是问题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居民垃圾分为厨余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三类。流程为居民——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厂——处理。
东城区景山街道环卫所所长康先生称,目前城区垃圾堆放场地不足。“垃圾中转站也就五六十平方米这样,城里哪有大块的地方把垃圾摆开了来分。”另一个问题是运输,目前市里运力紧张,加上路堵,这种想法就更难实现。
>>市政管委
最大问题是不可操作
市政管委宣教科科长王先生认为,这一想法不可操作,“每家摆16个桶不可能,社区里摆16个桶也不可能,不便于操作。现在关键问题不是怎么分,让老百姓学会分类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并且还要坚持。”
另外,王先生称,如果不能解决回收之后的终端利用问题,垃圾分类就不能实现其意义。目前市政管委正在推行将垃圾分为3种的分类法,如果有效果会做进一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