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写上万字帖子分析东莞形象遭诟病原因

2011/5/20 6:33:1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航拍东莞,美丽的城市。文中说,东莞的形象一定程度受损很正常,关键是要上下齐心根除这种总是被人诟病的根源。“东莞的文化就是制造业文化,就是打工者文化,不需要去生拉硬扯什么千年秋枫、百年牛墟、曾经经销和贩卖过的沉香、并没有多少产业基础的花灯。

东莞中心区的城市面貌饱受称赞。

东莞中心区的城市面貌饱受称赞。

市政府广场。

市政府广场。

航拍东莞,美丽的城市。

航拍东莞,美丽的城市。

  背景:

  5月11日,多家知名网站论坛突然出现一篇名为“东莞xx中学女生被打受辱”的帖子,本报记者经过多方求证,发现这是一篇谣言帖,事情实际上发生在安徽望江县。而这,并不是东莞第一起被“黑”的事情。

  随后,本报推出《东莞,你惹了谁》、《东莞,该为自己正名了!》、《“请共同为东莞加油”》系列报道,引起了网友和市民的强烈共鸣,并由此掀起了目前正在演绎的“东莞正名”大讨论。

  专题统筹:陈明

  专题文/记者陈明、韦星、黄江洁、王高财、陈臣、喻丽萍

  专题图/记者卢政

  昨日上午,一篇洋洋洒洒万余言的网文《东莞形象的破损与重建》悄然出现在东莞阳光网的“莞事论坛”中,作者的笔法、对东莞现状的观点和分析,以及诸多建设性的建议,引来网友一致好评。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篇网文已经被莞事论坛添加黄钻置顶,其点击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正名网文。有网友认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近年来东莞公益论坛中最强的一篇网络文章,必将带来一系列的话题。

  文中说,东莞的形象一定程度受损很正常,关键是要上下齐心根除这种总是被人诟病的根源。作者用河南人成功消除负面影响做例子:徐光春做了河南省委书记以后非常重视当年河南人在全国口碑受损的情况,于是在公安方面推出了任长霞这个公安正面典型,在打工者方面,大力宣传舍己救人牺牲的李学生,抓住时机推出在九江大桥垮塌时勇敢拦车救人的两个捡破烂的老汉(成为当年感动中国十大候选人)……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河南人的坏形象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化,不再被人反复攻击。

  对于东莞形象受损,屡屡被人诟病甚至故意攻击、曲解的原因探析方面,网名为“黄奇文传奇”的作者在列举很多事实之后,针对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举重若轻地开出了三大 “良方”:增强警民联动,学习长三角重视外来工权益保障,打造适合东莞制造业、打工者环境的文化环境。“东莞形象不彰就在于底层人士的不满,网络上的负面和栽赃信息也多半都是这些在东莞遭遇挫折的人干的,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自然根源就肃清了。”

  城市的衰退,先由形象恶化开始

  《东莞形象的破损与重建》长文气势恢宏,洋洋洒洒一万余言。整个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在治安问题突出的环境下,公安部门如何确保有所为、有所不为;劳动部门如何让劳动者在东莞过得更加体面一些;文化部门如何避免曲高和寡的文化项目,而搭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环境。

  政府危机公关需从内部入手

  文中写道,“一个城市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暴力诽谤、错位移植,一个城市的形象频频出现负面影响和公关危机,作为一个城市管理者或作为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城市居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个人觉得,政府危机公关的根本,还是要从内部入手,进行反思!”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衰退或“空心化”,往往是先由形象恶化开始。大家知道,一个城市的衰退往往伴随着产业受挫或企业外迁、经济衰减、失业率上升、企业不景气等现象,这种形势会促使居民(包括流动人口)、企业加速外迁,从而影响旅游与会展业,从而出现企业破产率提高、犯罪率提高,最终使整个城市“空心化”。

  被妖魔化是“泄愤心理”作祟

  作者认为,东莞被“妖魔化”,被无端攻击,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曾经在东莞工作过的或有过不快经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泄愤心理”作祟。

  而东莞有“性都”、“文化沙漠”等不雅称号,网上东莞被误传的像“老板喝婴儿汤壮阳”、“东莞少女被扒衣受辱”、“女律师遭遇10多个歹徒轮流折磨”、“女学生惨遭八人轮***”等谣言耸人听闻,不时出现,极大程度上对东莞形象造成了伤害。

  他认为,有句话叫“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城市气质、城市管理对象的素质,是城市外部形象的最根本表现形式。他认为,东莞走出屡屡被黑、形象破损的尴尬现状并不难,也并不复杂。只需要对城市居民和建设者进行物质满足和精神需求满足。

  作者还呼吁,让制造产业的工人阶层充实起来、文化起来,并增加他们的城市归依和幸福指数,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需要公安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轻轻地走出一小步或转变一下思维格局,即可事半功倍,功莫大焉。

  东莞被‘妖魔化’,被无端攻击,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曾经在东莞工作过的或有过不快经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泄愤心理’作祟。

  这些打工者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被关怀,被保护,从而对这个地方产生归宿感,进而愿意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而不是仇视这里,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这里忍气吞声、苟且过活。

  谈治安:要让外来人员获得归宿感

  作者在文中称,以他的观察和了解,东莞治安与周边城市深圳、佛山、惠州相比较并无太大区别,但却给人治安很差的感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他认为,社会上有一种从众的心态,东莞很不幸,被一群在东莞遭遇挫折的底层人士抨击之后,后面就跟随了一大堆不明就里的批评者。有的甚至故意借此来泄愤。

  河南人的“正名”经验

  “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东莞治安真的有太大的差距吗?未必。那么,为什么网友们不去一味地攻击其他城市,偏偏不放过东莞,对东莞紧追不放呢?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之内,适用的是同样的法律,吃的是同样的大米,我不相信有太大的区别。我想唯一的差别应该是有关部门形象公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所谓‘低调办实事了’,结果是实事办得七七八八,却忘记了或者不愿意与社会上最广大的民众去沟通,从而让群众认为是‘傲慢、冷漠的一群’。这其中,公安部门承受了首当其冲的压力。”

  对此,作者有理有据地举例说明:河南人当年承受了坏名声的压力,自从徐光春主政河南后,在公安方面推出了任长霞这个正面典型,在打工者方面推出了舍己救人牺牲的李学生,甚至紧抓九江大桥垮塌的契机,在广东推出了两个捡破烂的救人老汉(成为当年感动中国十大候选人),这些都是当时全国皆知、名噪一时的典型正面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河南人的坏形象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化,不再被人反复攻击。

  因此,各行业职能服务部门中推出自己的正面人物、典型人物,以一个活生生的正面人物来吸引社会、吸引媒体、吸引网络,用一个正面的形象应对捕风捉影、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治安案件,那是有良好的效果的。

  应该让警察也“亲民”

  他还认为,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真正让占城市大多数的外来人员感受到城市的亲和力,并获得归属感。譬如,其他城市经常推出的警察开放日活动,让普通市民零距离接触平常看上去“冷若冰霜”的警察同志们亲民的一面。特别是在平常警察们破案过程中出现的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典型人物,对公众进行推介,让大家更了解警察这个群体。

  谈文化:舞台离工友究竟有多远?

  对于被质疑东莞文化缺失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反问:“东莞有玉兰大剧院,有展览馆、会展中心,镇区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开支动辄几百万元的节庆活动和庆典。为什么占据东莞人口三分之二多的外来工,特别是工厂的工友,感觉不到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我们的舞台离他们究竟有多远?”

  缺乏大众文化没有认同感

  东莞缺乏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所以让人没有归宿感,没有认同感,故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品位差;虽然人口多,但是没有形成向心力;虽然政府花钱公关努力做文化,但是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作者认为,东莞的制造业文化,打工者文化,就是东莞的文化灵魂,朝这个方向去深挖,一定能够挖出它的含金量。实际上,民间也在努力,比如,有些机构为这些缺少交际舞台的打工者举办了万人相亲会,尽管收100元的门票钱,依然有很多外来工愿意花钱,争取一份缘分是一方面,关键是主办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甚至集体放松、展示自我的平台。

  东莞必须要发展新莞人文化,为什么?因为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新莞人占了90%,这样大的悬殊比例,已经成为一个移民城市,而且这个移民城市比起深圳来说,还有一个差距是,深圳的移民中白领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东莞的移民则是以工厂工人为主。

  多元文化正走入误区

  发展多元文化,适应外来工、外来创业者、外来投资者,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也是需要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文化拔苗助长。

  对此,作者点评道:东莞正在走入一个误区,这就是,在内部受众文化感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东莞的外在荣誉还是有很多,比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花园城市等等,不用讳言,这些荣誉称号,为不明就里的投资商、初到东莞的外地朋友,留下一丝惊讶之外,并没有为东莞带来多少尊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讽。

  “东莞的文化就是制造业文化,就是打工者文化,不需要去生拉硬扯什么千年秋枫、百年牛墟、曾经经销和贩卖过的沉香、并没有多少产业基础的花灯。这些生搬硬造的‘文化’产物除了劳民伤财,带不来任何的品牌附加值。只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