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现场。
千人签名求轻判。
两度求学受阻她放弃入校念头
本报对特殊儿童教育及救助情况展开调查:公办“挤不进” 民办“读不起”
东莞市人大代表建议:增加公办学位,并对民办机构进行引导及给予支持
“为什么韩群凤不寻求社会帮助?”“为什么她不把孩子送到可以帮助他们的学校或机构去?”……韩群凤溺毙双胞胎一案发生之后,很多人对她提出了诸如此类的疑问。然而昨日在庭审现场,韩群凤却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她透露,她曾先后两次努力尝试将儿子送往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和培训,然而前一次的“高额费用”及后一次的“排不上号”,终结了她的努力,也让她最终放弃了寻找社会帮助。
连日来,记者对东莞目前特殊儿童康复培训及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全市0~14岁的特殊儿童现有逾5000名,而接收他们的公办教育机构学龄前和学龄后却分别只有一家。即便现有20多家民办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或学校能提供合适的学位,但其费用却难以让一般特殊家庭接受。“公办挤不进,民办读不起”,也成了眼下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庭审观察
两度求学受阻 让她萌生放弃
昨日庭审时,韩群凤在回答法官的提问时称,在双胞胎儿子七八岁的时候,她曾经去东莞的特殊学校询问过上学的事情,当时校方对她说,她的两个儿子是没有独立能力的小孩,必须要找专职的保姆进行陪读,早晚接送孩子。另外,每个月还要交纳3000元的费用。
韩群凤认为学校收费太高,而且周六、周日都不上学,孩子学习时间太短,最终放弃了让孩子入校读书的想法。
去年8月份左右,韩群凤又萌生了让孩子入校读书的想法,她找到东莞一家公办学校去申请入读。然而,校方回应称学位不够,还有近80人在排队等候,很难申请到校读书。
在四处碰壁的情况下,韩群凤最终放弃了寻找社会帮助。
现状调查
公办特殊学位“一位难求”
据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户籍特殊儿童5059人,其中0~6岁的2631人,7~14岁的2428人。“如果加上新莞人,这个数字将更为庞大”。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陈惠英告诉记者,这些特殊儿童,主要包括脑瘫、智障、自闭症、耳聋、肢体残疾等7类。“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特殊儿童的发现率尤其是脑瘫儿和自闭症儿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按照规定,一座30万户籍人口以上的城市,就需要建设一所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然而,在东莞这座目前有180多万户籍人口、600多万外来人口的城市里,依靠财政运营、专为学龄后(小学到初中)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学校仅东城启智学校一家。而东莞为学龄前(0~7岁)特殊儿童开办的公立康复培训机构,也只有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这一家。
“我们中心目前共有 300个学位,而需要这一学位的群体却超过了2500人,这还不包括新莞人子女”。陈惠英告诉记者,眼下希望就读该中心,但却仍在排位等候的特殊儿童就已有139人,其中有24人为脑瘫儿,“中心的学位流转得慢,一般要两三年才能流转一次,每流转一次,总共也才能腾出几十个学位而已”。
民办康复机构收费高 家长难承受
东莞康复中心,原恒缘特殊儿童训练中心,是东莞第一家民营康复机构,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门接受脑瘫患儿的康复机构。其创始人林海峰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民办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大概有二十几家,“我们的收费的确比公办高很多,但经营也十分艰难”。
记者了解到,在公办康复中心就读的特殊儿童,不仅可免学费,连康复培训费等其他项目也一律免费。而在民营中心就读,每月至少要支付2000元以上的费用。
以林海峰的中心为例,考虑到特殊儿童家庭一般经济压力都非常大,该中心已经免了学费,然而除去餐饮费用,把每月的理疗、按摩、针灸等康复项目的费用加在一起,患儿家长每个月也得支付2000余元。
记者调查发现,2000元/月的费用在民营康复中心或民营特殊学校之中的确不算高,有些条件好一点的特殊学校,每月加上食宿及各项费用,费用都在5000元以上。然而即便如此,每月2000元的费用,仍让不少家庭难以支付。
政府救助方式单一 仍以经济援助为主
面对特殊儿童,东莞市政府及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近年来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注入了大笔资金。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政府的救助仍主要停留在以物质资助为主。
如为保障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扶助残疾人办法》,并先后进行过多次修正,按照该办法,残疾儿童学习期间,由其监护人向市残联申请,经批准后,按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与此同时,针对脑瘫、耳聋等项目,全市还专门制定了专项补助计划。
然而在心理扶助方面,除了定期慰问特殊儿童家庭,不时去这类家庭传经送宝之外,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或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特殊儿童家庭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其实有时候心理上的支持,比物质上的帮助更加至关重要。”广州市杨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总干事冯新说。
专家建议
人大代表吴凤明:
增康复机构增公办学位
“在特殊儿童教育及康复这一块,政府还应加大投入”。东莞市人大代表吴凤明,曾多次在东莞两会期间提出帮扶残疾人群体的问题。他表示,近年来东莞对特殊儿童的帮扶力度一直在加大,“但力度仍不够,特殊学位不够、供不应求的现状仍未能缓解”。很多特殊儿童家庭都是困难户,根本没有钱请人看护,但是康复机构学位紧缺,申请难度也比较大。“政府有责任继续增加投入,解决学位一位难求的问题。”
他建议,各镇街分别统计一下辖区内特殊儿童认识,然后根据数据,在几个较大的经济条件较好镇街划出一个片区,设立公办的康复机构,满足本镇街及相邻镇街的特殊群体需求。而对于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民营的康复机构,吴凤明则建议政府加强对这类机构的引导,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此外,他认为政府也应该动员一些企业、志愿者及社工这样的社会力量来帮助特殊儿童。有的残障儿童情况相对好些,就可以组织爱心工厂,拿出一些外加工的简单活儿给他们做。
他山之石
“特殊孩子的家长亟需心理支持”
专访省内唯一一家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总干事冯新:
“特殊孩子的家长亟需心理支持”
“在关爱特殊儿童的同时,这些孩子的家长更加需要社会给予其心理及情感上的支持”。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服务的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一家重在“服务家长”的单位。该俱乐部总干事冯新在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其实特殊儿童的家长也亟需得到帮助,“但这一点往往被社会,乃至家长本身所忽略”。像扬爱这样的家长俱乐部,不仅东莞这座城市都应该有,“每个社区都应该有”。
昨日在专访过程中,她就介绍了这个机构目前的服务内容,以及组建和帮助特殊儿童家庭的经验。
重在给予情感支持
据统计,广东省约有两百万至三百万的儿童有智力或肢体上的残疾。“对于这类儿童来说,他们很痛苦,他们的家长更加痛苦”。冯新介绍说,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脑瘫儿、唐氏综合症儿、自闭症儿及有学习困难或发展迟缓症状的儿童的家长。
“家长不仅是儿童的启蒙老师,也是儿童最值得信来的康复师,只有家长好了,孩子才能好”她表示,俱乐部采取会员制,凡是特殊儿童家庭均可入会。该俱乐部将为每个会员建立独立的档案,并实时关注,定期打电话回访。
冯新告诉,一旦遇到如韩群凤那样的家长,他们将分四步来帮助她。首先,让她与其他特殊儿童家长一起交流,“这样她就不会感到孤单”;其次,给予其脑瘫儿的康复建议;再次,帮助她向政府争取“应该拿到的,而政策里面又有的帮助”;最后,由其他同病相怜的家长对其进行劝导和说服。“遇到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道德上的职责,而是先接纳她,体谅她,之后再引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