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国锋本报通讯员王文睿
从2008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以23岁的郑坤为首的***性质组织9名成员,一度在江苏省徐州市西北的郑集镇一带为非作歹、横行称霸。7月11日,随着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这一引起徐州当地社会极大关注的涉黑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法院一审对被告人郑坤判决了6项罪名:领导***性质组织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赌博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容留他人吸毒罪,数罪并罚执行刑期15年,并处罚金12万元,剥夺政治权利1年。另外8名被告人则分获有期徒刑3年至11年6个月不等的刑罚。
《》记者了解到,从一个家境较为优越的孩子,逐步成为一个“黑老大”,郑坤的经历折射出了当前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加强引导管理的紧迫性。
从懵懂少年到“黑帮”老大
1987年出生的郑坤还不满24周岁,与同时受审的其他8人比起来,郑坤显得更为壮实,开庭时还一直保持着故作轻松的笑容,但却难以掩饰几分稚气。
出生在农村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经营着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酒店,涉黑案的第一被告人郑坤可谓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长大。然而,在远优于同龄孩子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的郑坤,并没有把精力投入在学业上,而是迷上了“武打片”。郑坤在供述中称:“从小就喜欢看打打杀杀的电影,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做‘老大’。”而家庭的溺爱,也使郑坤年幼的内心产生了错觉——自己犯了错家里总能出钱为他“摆平”。
初中毕业后,家人还顺从他的意志,将他送到外地武校学习散打。回来后,他就跟人学着“混社会”。用郑坤的话说:“那段时间三天两头跟人打架,具体打了多少人自己也记不清了。”2006年,他第一次被司法机关查处就被法院以妨害公务罪判处罚金,但受到的刑事处罚却被他当成了“混社会”的资本。他经常吹嘘自己的犯罪经历,并因此渐渐在郑集镇一带有了名声。
从电影里学来“生意经”
因为和家里逐步产生矛盾,父母也因为他不服管教不再给他钱花,2008年年底郑坤索性“自立门户”,真正开始了当“老大”的生涯。但父母的溺爱在不久后又让郑坤占了上风,父亲答应他收取每月出租厂房的租金5000元供其自行支配。
每月5000元的收入,在当地农村消费可谓宽绰有余,可要维系高消费开销,仍让郑坤觉得捉襟见肘,原因是他不仅要维系自己的消费,还要养着几个替他“撑场面”的小弟。于是,他想到了电影里的情节:收取“保护费”。
刚开始时郑坤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那些小老板很快就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郑坤和小弟们每月上门收费,一收就是两年。
郑坤的胃口越来越大,名气也渐渐打响。此后镇上凡有新生意开张,总会有人到郑坤处“拜山头”。若没拿到好处,郑坤便带领小弟们上门滋事,让商家无法正常经营。
2010年,一家KTV在镇上筹备开张时,就迫于压力交纳了5万元的“安保费”。郑坤还获得了店内一切消费免单的特权。仅仅几个月时间,郑坤和他的手下就在KTV里免单消费近万元。在郑坤涉黑案案发后,老板称,保安费、修理费、医药费、免单费等等跟郑坤及其手下相关的花费,几乎占到KTV开业以来利润的一半。
据了解,郑坤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则是赌博机。他通过强行手段将赌博机放置在镇上的饭店、浴室等公共场所。到2011年年初,郑坤和他的团伙甚至创造了“8台赌博机垄断郑集周边赌博业”的“奇迹”,仅此一项就为他在数月间聚敛了10余万元的不义之财。也正是靠着这些钱,郑坤迅速聚拢了一批死心塌地的手下,成为了一个前呼后拥、名副其实的“黑老大”。
涉黑团伙成员均为年轻人
从2008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郑坤的***性质组织逐渐扩大。当地群众称,每次郑坤出门,总有十几个年轻人跟随在周围。而郑坤收小弟有一个规律:不收比他年纪大的人。因此,该组织的成员都极为年轻,其中不乏“90后”。
经法院审理查明,仅在这两年中,他们就聚众斗殴5起、寻衅滋事13起、进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30余起,损坏财物累计金额过万,数10名无辜居民被其施暴受伤。坐霸王车、吃霸王餐、唱霸王歌,对郑坤团伙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周边百姓动辄受到郑坤一伙人的威胁和辱骂,敢怒不敢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2011年年初,郑坤的几名小弟因为不同的犯罪行为被警方分别调查。在调查中,小弟们纷纷供出他们“有钱有势”的老大——郑坤。警方随即对郑坤予以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并于数日后对其刑事拘留。到案后,郑坤一五一十地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
铜山区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郑坤组织、领导***性质组织,纠集他人持械聚众斗殴,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强拿硬要他人财物,情节严重,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为他人吸毒提供场所,非法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已构成领导***性质组织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赌博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容留他人吸毒罪共6项罪名。因郑坤认罪态度较好,法庭采信了辩护人关于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判处郑坤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12万元,剥夺政治权利1年。
本报徐州7月11日电
案意
平均年龄不到21岁,原本处于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却一个个因为一时的哥们义气,被人所利用,成为无恶不作的打手。这一涉黑团伙的覆灭警示我们:当前,社会闲散青少年、社区矫正未成年人、失去家庭管教的农村留守儿童,都处于最不稳定的状态中,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社会肤浅的认识,让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社会能对闲散青年多一些引导和关爱,对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多倾注一份精力,给他们一片希望的田野,我们的社会就能多一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