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家中发现30多年前一代文学大师书信(图)

2011/7/29 11:01:2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安大教授称信件反映了沈从文弃文的些许原因,很有收藏价值  “三十年来所学,居多属于文物中的坛坛罐罐,花花朵朵,始终不离常识性的知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业界是一部皇皇巨著,是具有开创性质的,但沈从文却认为是“常识性资料工作”,并不能说仅仅是谦虚。

沈从文给宋道隆的书信原件

沈从文给宋道隆的书信原件

书信原件

书信原件

  ■其父曾与沈从文是“忘年交”

  ■安大教授称信件反映了沈从文弃文的些许原因,很有收藏价值

  “三十年来所学,居多属于文物中的坛坛罐罐,花花朵朵,始终不离常识性的知识。主要只能说是求落实古为今用,为各方面打打杂,值值勤而已。过去搞的一行,早已放弃,即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不大够格了。”

  这是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写给合肥人宋道隆信中的话。7月28日,这封30多年前的信件被重新发现。这是一封怎样的书信,沈从文为何要写这封信?让我们一起品味。

  发现

  这封信已经30多岁了

  这封信是在合肥市民宋先生家发现的。“宋道隆是我父亲。”市民宋先生介绍说,他父亲快90岁了,耳朵已经不好使了。

  7月28日,记者在宋先生家看到了这封信,乍一看信封已经泛黄,和普通平信没有什么区别。不一样的是,书信是用毛笔写的,信封上的落款为“北京小羊宜宾胡同五号沈”。熟悉沈从文生平的人都知道,小羊宜宾胡同是沈从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从信封邮戳可以看到,这封信宋道隆是1979年5月27日收到的,距离现在已有30多年时间了。信件是用历史博物馆的便笺写成的,共5页,均为行书毛笔字,每页右上角都标明了序号。信件末尾有一段圆珠笔写的字,系沈从文将信件末尾一段划掉,重新加上的。

  讲述

  写信是为请教文天祥作品

  宋先生介绍,父亲宋道隆曾经与沈从文有过交往。上个世纪50年代,宋道隆曾经在民盟中央工作,当过张澜的秘书,彼时沈从文是民盟成员。宋先生说,父亲当时二十八九岁,和沈从文相差20岁。不过,沈先生为人很和善,尤其是对年轻人。父亲后返回合肥工作,与沈从文的交往也就中断了。

  宋先生说,他曾经听父亲讲过写信求教沈从文的事情。那是在1979年,一个朋友得到一幅文天祥的书法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真迹,于是就委托宋道隆代为请教沈从文。

  于是宋道隆写了一封信,因为多年没见,又问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于是就有了这封回信。信件在家中一放就是多年,似乎被遗忘了。前几天,宋先生整理家中藏书,才发现了这封信件。由于宋道隆先生年事已高,不便沟通,记者无法得知更多细节。

  解析

  沈从文“弃文”前曾遭打击

  这封信能透露出哪些大师的个人信息呢?因为信件是繁体字所写,记者辨别起来颇费了一番工夫。

  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汪成法看了信件后说,这封信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一是关于沈从文弃文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大师沈从文为何放弃了文学创作,转而投入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的整理?这一直是文学界备受关注的事件。

  这封信中说“三十年来社会变化剧烈,倏然而来人世风风雨雨,不少旧同行老同事均在此社会过渡期中成为古人。弟大致因为处于庄子‘材与不材之间’,在此变动无时反复中,能幸免于意外灾殃,至今年近八十,还能照常工作。”

  汪成法说,北平解放前夕,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人》,指责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此举给本来对批评就敏感的沈从文以沉重的打击。

  文物界多了一个沈从文

  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沈从文竟一度精神错乱。北平解放后,沈从文作为小说家或大学教授都已不合时宜,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改行。从此,中国的文坛少了一个沈从文,中国的文物界多了一个沈从文。

  “他在辽远尘封的文物角落耕种,虽然辛苦,却避开了陆续发生的一场又一场的文坛争斗。”汪成法认为,沈从文多次引用过庄子的话,就是这个意思。

  据汪成法介绍,沈从文从事古代服饰等方面研究也是有根基的,他十几岁时在湘西“统领官身边作书记”,登记其收藏的旧画古董。上司藏书丰富,古籍很多,沈从文彼时广泛阅读过这些书籍,对传统文化、史学等方面还是有过很深的了解的。所以,也不能说他是完全被动放弃文学的。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业界是一部皇皇巨著,是具有开创性质的,但沈从文却认为是“常识性资料工作”,并不能说仅仅是谦虚。他做学问,就是以事实说话,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其实很多大家都自认为是做常识工作的。”

  汪成法说,沈从文的书法也很好,又是名人书信。因此,宋先生家中的这封书信很有价值,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意愿

  家人想把书信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这封弥足珍贵的书信,宋先生将怎么处置呢?

  宋先生说,如果中国现代文学馆要收藏他家的这份沈从文书信,他愿意免费捐献出来。

  据了解,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所具有博物馆性质的中国现代文学档案资料馆和研究中心,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报刊、手稿、译本、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资料、档案资料和有关的研究资料。

  实习生 彭平兰 本报记者 陈旺胜

  信件全文

  道隆先生:

  得信,谢谢好意。我在故宫工作时间极短,且只是丝绸组兼职顾问。主要工作在人大会堂对面“历史博物馆”,前后已卅年。去年七月,才转调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事实上史部学底子极薄,近于滥竽充数。三十年来所学,居多属于文物中的坛坛罐罐,花花朵朵,始终不离常识性的知识。主要只能说是求落实古为今用,为各方面打打杂,值值勤而已。过去搞的一行,早已放弃,即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不大够格了。

  尊信中提及宋末文天祥墨迹,如是真迹,当然十分重要。但是照此间习惯,据弟所知,公家多乐意人捐而不买,捐后或用犒赏方式,付一点钱,作为奖励,钱也不多。历史博物馆情形相同。以弟私见,最好由收藏者照份相片(最好全照)。

  如花费过大,不妨将最前和末尾部分,各照一页,并录下全文寄来,当为代转有关方面(照相如放到如本便笺大小,即易明白些好),或转上海朵云轩转专收古书画熟人,也许可望得到较公家合理估价。

  三十年来社会变化剧烈,倏然而来人世风风雨雨,不少旧同行老同事均在此社会过渡期中成为古人。弟大致因为处于庄子“材与不材之间”,在此变动无时反复中,能幸免于意外灾殃,至今年近八十,还能照常工作。

  去年一月,得到新工作单位支持,把一份关于“古代服装图录”,在各方面帮助下宣告完成。规模也较大,其他还编了些丝绸、镜子及杂文物问题,总不外常识性资料工作,不足言著述也。

  有关照相,或可和《安徽画报》编辑黄永厚同志商量,代为帮忙,说我需要看看这份资料,必可得到便利。黄永厚同志系黄永玉之弟,系弟之表侄,若()请其帮忙,当可少费事也。()复安好。

  弟沈从文五月廿二

  闻二十七号全国博物馆会议将在合肥举行,内行必多,似不必照相,不妨就近打听一下,找故宫……研究宋画的专家看看,如确系真迹,必可得到合理解决。

  (记者注:信件系繁体字,加上个别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可能存在漏字、别字)

  ■相关链接

  沈从文简介

  (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妻子张兆和系合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