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米尔恭在讲述当年抗日战争时的情景眼含泪水。亚心网实习生 张梅 摄
亚心网讯(记者 索蓉芝)“姥爷是名老兵,可现在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而我们连看病的钱也筹集不到。”10月24日,乌鲁木齐市市民马静发愁地说。
马静今年24岁,在一家啤酒厂打工。而她的姥爷米尔恭从上周开始,身体衰弱卧床不起。她的姥爷米尔恭今年101岁了,是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这些年来,米尔恭和90岁的妻子李绣英依靠老人一个月几百元的“特殊津贴”维持生活。
10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科技园路马静家,这是一间30平方米的出租屋,马静和姥爷、姥姥、妈妈、18岁的妹妹都住在这里,屋子里最值钱的东西便是一台冰箱。一听到记者来采访,米尔恭老人费劲地拄着拐杖站起来,手里拿着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员证,尽量让自己站直。
“这是和日本鬼子拼刺刀,被鬼子砍伤的。”老人解开上衣,颤抖的手指着后背、肩头和胸口横七竖八的刀伤说。
米尔恭说,他是甘肃省平凉市人,是黄埔军校17期的学生。老人胸前戴着一枚银白色的纪念章,上面写着: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纪念章(1924年——1994年)。说起早年从军的经历,老人不顾家人和记者的劝阻,几次站起来一招一式地比划起当年参加抗战时,和日本拼刺刀的架势。
老人说,20岁时,他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正值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米尔恭被任命为国军三十二师九十六团第一营四连连长,负责在山西禹门口和日军作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身上多处负伤,他在部队领导的同意下,回到了甘肃。
“没想到,文革期间,我连累了全家。”米尔恭说,那时,他被当成了“反革命”,为了不连累家人,米尔恭只身来到新疆,在沙湾县安集海乡农庄村三队生活下来。
后经过熟人介绍,53岁的米尔恭和已有6个孩子的李绣英成家,并把户口迁到了沙湾县。“我是1910年生的,户口上出生年月是1913年,登记错了。”米尔恭说。
李绣英的小女儿毛桂琴说,继父米尔恭到她家时,她只有5岁。让她最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一年也难吃到一顿好饭。可每次吃馍馍,母亲总是想法多给父亲留几个。
“她对我好,我都记在心里呢!”米尔恭老人说,后来,孩子们长大成家,他和老伴一直生活在老屋。
2009年冬天,毛桂琴回老家看望父母时,发现“家里冷得像冰窖”,便把两位老人接到了乌鲁木齐市。毛桂琴的丈夫几年前病逝,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
毛桂琴说,由于她身体不好,没有工作,一家人就靠大女儿马静一个月1600元的工资生活。以前,父亲每个月由当地统战部门发260元特殊补贴,去年这笔补贴涨到了470元。从今年开始,两位老人每个月还可领取70元的高龄补贴。
可由于老人年龄大了,有心脏病,这些钱既要生活,又要给老人们买药,毛桂琴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用。
看着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毛桂琴一直心存愧疚。“我想让他们生活得好一点,可我没这个本事,我爸常说,他拖累了我们,常说他咋老得一点劲都没有了。”毛桂琴说,“我知道我爸不想连累我,可我怎么能不管他。”
自2009年开始,毛桂琴一直申请廉租房,可由于“老人的户籍问题”、“大女儿有正式工作”等没有通过审批。
10月24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该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米尔恭的确是一名黄埔军校学生,也是该同学会的会员。
“我们也曾多次看望过米老,了解他的一些情况,但米老的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可能是米尔恭老人户籍迁移等多种原因致使他得不到该享有的权利,他们也会在近期去看望米老,尽力帮助米老,但还需相关部门能彻底解决米老生活中的困难。
记者看到米尔恭老人身边,放着一本黄埔军校的校刊,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老人有什么心愿,老人说:“要是身体能好一点,我想再回黄埔军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