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征 报道 晚报制图 邬思蓓
经过半天时间不停歇的“求职能力提升”头脑风暴,老师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大学生掏出全部生活费作学费,少则2000多元,多至9000多元,收钱之后对学生不闻不问……本市上大、华理工、上理工、同济、金融学院、杉达等多所学校大一新生被骗,从2009年起每年均有发生。
记者采访发现,这家公司已在南京、无锡、上海、杭州、合肥、福州、长沙等众多城市布点,用同样的手法欺骗大学生。因为协议完善,手法高超,学生维权成功案例寥寥无几。
◎校长来信
上大近十名新生向学校递求援信
日前,记者收到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的短信: “近日我校发生多次大学生因就业前培训受欺诈案例,非常复杂和隐蔽,希请媒体关注此事。”这则短信引起记者注意。
随后,记者赶往上海大学。叶校长介绍,近日该校社区学院接到多名新生的求援信,声称被一家职业培训公司骗取高额培训费,缴纳费用后公司几乎不再提供培训,多人甚至再未接到过培训通知。当他们要求毁约和退款时,该公司则拿出双方此前签署的协议书,算账后声称退款所剩无几,部分学生反而要缴纳高于培训费的违约金,一名学生培训费缴了1999元,一次课未上,违约金则达2070元。
记者随后调查发现,相关事件从2008年起已在本市持续至今,培训方均为本市一家名为“转折号”的培训公司,每年不仅是在上大,在交大、华理工、同济、金融学院、杉达等校均有多名大一新生遭遇骗局。仅仅是在上海大学,从学生向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开学至今已有近10人被骗,金额少则2000元左右,多则9000多元,接到过该公司电话的至少有数十人。
(本文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案例1 一堂课未上,违约金超过培训费
口述人:小萍(上海大学大一学生)
今年10月,我在寝室里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让我去参加一个“全国大学生职业培训计划”的活动,说是在当前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帮我提高就业能力,因为对方在电话里用了“我们与上海市教委及各高校合作,免费提供百万大学生免费职业培训服务”等用语,主动说了一些上海大学办学特色方面的话,听起来很权威,我没有起疑心,答应21日过去。对方还告诉我,这是一个公益活动,不用带钱,我当时对他们充满感谢,把他们当成为大学生服务的志愿者。
21日过去后,他们那里的老师也是悉心问候,还安排一位老师和我在一个小隔间里“一对一”交流,他说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我和他的经历相似,让我很受感动。随后,他们让我做了一份测试,里面有很多HR、猎头一类的术语,我发现自己无从下笔,突然觉得自己很差劲,非常担心以后找不到好工作。
随后,老师拿出相关协议给我看,因为培训费不低,我当时打了个电话给父母,我妈听了我的描述后很反对我参加这样的培训。于是我想离开,但是老师立即又找了一个人来 “开导”我,在两位老师的轮番“轰炸”下,我答应签约了,签了4248元的套餐,他们还给我打了折,最后为2000元钱。
当时我身上没带那么多钱,老师就让我先付一部分,我把身上的钱全部取出后,他们又派了一名财务老师跟我回校取款。那一瞬间我觉得有些不大对劲,但也没说出来。
让我纳闷的是,回来之后,长时间没有收到上课通知,我每次打电话给老师,他们就回答“等有课了会通知你的!”这时,我怀疑自己受骗了。我对他们失去了信任,要求他们退款,但他们取出协议对我说,协议规定如果我违约,必须缴纳套餐总额的30%,以及建档费等费用,总共是2070元,也就是说,他们不但不用退款,还要我再给他们70元!
■案例2 陪同学参加培训,双双“上钩”
口述人:小洪(上海大学大一学生)
今年10月30日,我的同学小莉接到转折号公司的邀请,前往光华大厦参加一个“全国大学生职业培训计划”的活动,我陪她一道过去。在那里,他们先让我们填写了一张信息表,然后拿了一个职业测评给我们进行测试。随后我们被单独安排与老师见面。在见面过程中,他们先通过我们的信息表与我们进行谈天,然后逐渐发现了我们的弱点,并抓住我们的弱点对我们进行解析,我们都很信服,认为老师讲得很正确。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老师便建议我们报名他们的课程以克服我们自己的弱点。在交谈过程中,老师还不时地给我看她手机中已经报名的同济、复旦等的同学名单,其中不乏上大的同学,期间我还同她所说的同济的同学通了电话,增加了我们对它的信任。他们还叫我们当天决定,在我们坚定了自己报名的信念之后他们叫我们打电话说服父母让我们报名,我们也照做了。
当时,老师还与我们签署了份合同,一式两份,每人须缴纳2849元。在我们没钱支付的情况下,他们还说由于同学一起报名可以给我们打折,之后在我们没有带够钱的时候,以已经是活动最后一天的理由,派一名老师同我们一起回上大取得现金,还给了我们发票。
■案例3 上课地点竟在破旧公园里
口述人:小邱(上海大学大四学生)
2008年,也就是我大一刚进校时,有一次被他们叫去参加免费咨询,当时涉世未深,就被忽悠得报了一个课程,总金额为2000元,因为钱未带足,所以就先付了300元钱作为抵押性质的,才肯放我走。
后来是心里想想,上个这样的课程也没啥问题。于是就问父母要了钱,把剩下的都补上了。但因为时间问题,就去上了一次课,结果竟然是在一个破旧的公园里,进行所谓的户外拓展。当时非常失望,对以后的课程也就没啥兴趣了。后来又有两次被叫去过,一次是说让我们报名考一个什么部门发的综合素质证书,我当时已经有点提防了,所以无论他们怎么轮番劝说,我都没报。
又过了一阵,他们又把我叫过去,说课程升级了,师资和场地都已升级,所以如要享受原先的那个套餐的对应升级服务,就还得付1000元。我当然不肯再听他们的,结果他们就又开始轮番轰炸,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他们说动不了我,言语上就开始不怎么好听了,还说“如果你不升级的话,你还得赔付我们400元所谓的赔偿费”。
■案例4 七千元学费只换来三次户外活动
口述人:小捷(上海金融学院08级学生)
2009年2月时,我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去接受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免费咨询测试,当时帮我咨询的老师姓周,辅导员姓袁。在周老师半天时间的百般游说下,我报了卡耐基A+套餐4999。我一共参加过3次两天一夜活动,当时我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2009年5月,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卡耐基浦东分公司让我去做课程升级,让我升级成6999元套餐,承诺有多种更优质服务,于是我就缴费升级了。但事后我再也联系不到这个人,也不曾收到他们开展任何活动的消息。仅仅是在2010年1月,收到过他们的通知,要求参加一项名为caep的考试,与此同时,我知道我的辅导员早已换成了苏老师。这时,我意识到自己受骗了。
2011的上半学期,因为选修了法律课,我想到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为自己讨回公道。当年4月我与辅导员苏老师取得联系,可笑的是,他竟不记得我是谁,甚至早已没有我的联系方式了。随后我要求他们退费,在理论过程中,苏老师回避事实,不愿退费。
◎记者调查
“转折号”是个什么机构?
从开学以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教师陈然已经接到近十名新生的求援信了,他对此也很无奈。
“转折号”究竟是一家怎样的机构?记者通过工商部门查询到该公司的注册信息,档案显示,该公司全称为“南京上引号资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注册地位于漕宝路,经营范围为“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企业形象策划,会务服务,文化艺术交流策划,经济信息咨询,日用百货的销售。 ”公司成立时间为2008年3月20日。
昨日,记者拨通了此前该公司打给学生的电话,问询多名学生要求该机构退款一事,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声称,这需要对应的辅导人员和学生协调,关于“为何要求女生晚上9点去该公司退款”等疑问,对方回答期间可能存在交流误会。至于退款金额如何划定,对方回答须现场按协议确定。
昨日,记者通过网络查询,这家公司从2008年3月注册起,至今已经在南京、无锡、上海、杭州、合肥、福州、长沙、重庆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分公司,网上类似申城受害学生的“伸冤帖”数不胜数。
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此事。
◎律师观点
建立高校学生联合维权组织
两年前,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吴英杰律师就已关注这家机构的骗局,当时他还撰写了一封长达 10000多字的谏言书,寄给教育部,呼吁建立全国高校学生联合维权组织,但至今没有收到回音。
昨日,吴律师再次仔细研究了 “转折号”和学生签署的协议,对受害学生提出了3点建议:
首先,要认清与谁签协议,也即协议主体须明确,关系到谁来履行,找谁维权等根本性问题。这家机构的协议 “甲方”处只有空白,尾部有个模糊的章。如维权,就要看这个章,章不清楚,维权对象不明。
其次,要看有无超范围经营。这个协议,整个是培训和推荐就业的内容,如果其经营范围就是这家南京双引号文化资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 “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企业形象策划,会务服务,文化艺术交流策划,经济信息咨询,日用百货的销售”,则涉嫌超经营范围。还印着 “大学生求职训练专业机构”、 “转折号(中国)教育”字样,涉嫌虚假宣传,可向工商机关举报。
他建议学生在挑选就业培训和人才中介机构时,除了看营业执照是否有相关经营项目外,还要注意该机构是否具有办学许可证和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许可证由教育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发,应当在办公场所公示,有许可证的机构经过了一定的审核程序,相关部门有备案,无论监督,还是维权,都较为方便。
最后,还要看清违约责任,无论协议写得怎么天花乱坠,看清楚对方如果做不到承诺事项则其承担怎样的违约责任,同样,如本方违反约定,将承担什么后果。
吴律师还建议,应建立全国高校学生联合维权组织,警示并制裁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欺诈行为。对于全国布局的处心积虑设套的无良公司,该组织的成立可提高维权效率,有效制裁无良公司的欺诈行径,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同时,该组织也可发布警示等,对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各种帮助。
◎记者手记
别让孩子丧失信任和希望
在本文的采访过程当中,记者脑中一直盘旋着几个简单的疑问:为何这些学生会最终乖乖地把钱款交给这些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这个公司到底通过怎样的魔力,多年来用同样的手段,欺骗一届又一届的大一新生而未受惩处,甚至不断扩张下去?
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外地普通甚至贫困家庭,他们并没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气,家庭经济环境也不允许他们一掷千金。到底是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哪一处弱点被击中,以致他们宁愿付出高昂的学费,来获得所谓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回答也很坦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或者两类兼而有之:“老师说话的时候,我不好意思离开,否则感觉很不礼貌;但听他们说了那么久,感觉最后不签协议挺对不起他们的。” “我现场测试的成绩很糟糕,当时很沮丧,觉得自己太无能了。我很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处境,想获得成功。”
第一种回答,说明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太善良,太有同情心,对陌生世界缺乏应有的警惕。第二种回答,说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欲望,如果被别人轻易点穿,就很容易丧失信任防线,进而被利用、欺骗,此前国内多个省市一度猖獗的传销骗局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这些学生自己有错吗?也许并没有。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是人类最宝贵的品格和财富;欲望,所有人都有,谁都希望获得成功,希望摆脱贫困和平凡,浮士德尚且愿意用灵魂交换欲望成真,普通的学生希也望用高额学费获得通往成功的捷径。
记者还发现,被骗之后,部分学生的心理又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同学的电话始终拨不通。事后他们的老师和同学告诉记者,这些学生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防范心理,经此事件后,只要是陌生人的电话,一律不接。
对此,一所高校的校长向记者愤怒地给出他的答案: “不作为!”再狡猾的 “霸王条款”也有漏洞,这家公司的做法并非无懈可击。如果这是答案,请各界 “作为”起来,不要让更多的孩子被骗取价格高昂的学费,接受他们也没有能力承受的欺骗,让他们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