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调解介入取得效果 家长不再“步步录音” 医院不再“次次签字”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引发医患矛盾大讨论的广东“录音门”事件经过省医调委的积极调解,医患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和解,原定于昨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但因为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最终令医患双方决定取消发布会。
录音门:医患心结未彻底解开
近两周来,广东省***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王辉一直忙于化解小涵爸爸徐先生和医院之间互不信任的心结。省医调委决定尝试“提前介入调解”。经过多次努力,调解员终于获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居中调停。
“徐先生跟我说,不再对医生的诊疗行为步步录音,医院也表示不再要求家属次次签字。双方至少在表面上消除了互不信任的行为。”王辉说,原本双方打算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全社会了解医患互信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极其复杂的原因,医患间的心结并没有彻底解开,因此发布会“流产”。
昨晚,记者致电患儿父亲徐先生求证,但他回复短信表示目前在治病,不便回应,建议从医院了解情况。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则证实,双方基本和解,小涵病情暂时稳定,但需转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调解≠讨价还价 能助患者疗心伤
省医调委主任周继华说,不能将第三方调解的作用仅仅看成“顺利达成合理赔偿”。实际上,第三方也为患者家属治疗心伤和医院反省责任创造了对话平台。
例如在类似医疗责任鉴定的“评鉴会”上,医调委特别增设了30分钟的三方互动环节,家属最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好端端的人会被治死?是人为失误还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以及“医院的法律责任”怎么界定,可以在与医学、法律专家的对话中找到答案,从而化解心结。
医院方面则在第三方在场的相对理性的环境下,得以当面向家属解释医疗行为,或者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省和道歉。
全省至少需要
两千名调解员
目前广东的调解员主要为离退休的医生、警察,律师以及心理学专业人士,上岗前还需要特别接受医疗法规、心理学知识培训。据省医调委评估,如果要发挥第三方调解的作用,全省至少需要两千名调解员。然而,除了省医调委这“30杆枪”,全省仅佛山、珠海和潮州三地由政府出面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即使加上省医调委下月初将在阳江、肇庆和从化设立的分支机构,人手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完全免费,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由医院或者保险公司出资赔偿。据周继华介绍,每年每名调解员的工资和业务开支等约需六万元。省医调委目前的运作经费主要靠行业协会捐赠,不得接受医院和保险企业的金援。财力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方调解的发展。
医疗行业人士建议广东参考上海和浙江的做法,采取“以案补贴”的方式,即由政府财政对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补助。每调解成功一个案件,浙江按400、600、800三个档次进行补助,上海则每档比前者高200元。省医调委则呼吁社会人士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能够对第三方调解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