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硐室的密封舱门,采用潜艇技术制造,可承受100米深水压
避难硐室内,备有食物、水、氧气,顶部画的蓝天白云有助于舒缓紧张的情绪
移动救生舱可随井下巷道铁轨移动
移动救生舱能顶住200米深水压,内部备有压缩饼干、药品等
本报记者 孙德坚 周锡银 廖明生/文 王浩志/图 核心提示:位于龙岩市郊的马坑铁矿是福建省最大的铁矿企业,已探明储量达4.34亿吨,其首创的国内矿难避险“六大系统”,成为矿工井下安全作业的最有力保障。其国内首个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更被国家安监总局专家盛赞为全球最好的井下避难所之一。
11月底,记者带着好奇和敬意来到马坑铁矿,从准备下矿井前的换装,到前往425米深的矿井作业区,一路亲身体验了马坑铁矿安全避难“六大系统”的每个环节。
【下井换装】
帽上装芯片追踪矿工位置
换装是下井的第一个环节。更衣室里一套套矿工装整齐地摆在桌上,每套矿工装不仅有外衣、裤子、水靴、手电筒,更有配备高科技芯片的安全帽。
马坑矿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夏道明说,每顶帽子里的芯片,可确定矿工所在的位置,有了定位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救援人员就能很快确定被困矿工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实施救援。
调度室总控制台前20多个电子信息屏,能够实时检测井下人员的位置,只要点击一下矿工作业区,就能查询到每个矿工的位置,还有矿工姓名等基本信息。
换完衣服,记者拿起人手一把的手电筒,一刹那,那种即将下井作业的感觉非常真实。
【井***验】
六大系统保井下安全
9时45分左右,工作人员带着记者来到井口,越走近越觉得冷。矿井电梯到了。准备前往的是离井口425米深的矿井,准备体验由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组成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一进电梯就能让人感觉到一阵彻底的凉,电梯左右两边是通透的,电梯顶部布满水滴,时不时会滴到衣服上。矿井电梯很大,随行的副总工陈洁良说,最多能容下50人。
大约两分钟,到达离井口425米的地下矿井。电梯右侧的副井避难硐室,是六大系统的结晶,这个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为马坑铁矿赢得同行业一片盛赞。据介绍,这套安全系统可同时容纳60人提供168小时的避险。
避难硐两道门还设卫生间
进入避难硐室的第一道
门,是一道圆形的采用海军潜艇技术的水密门,这道门能承受住100米深的水压。进入水密门后还有一道消毒门,可以隔离和去除有毒气体,进入消毒门后才真正到了避难硐室。
记者所见到的避难硐室就像一节火车车厢,前端有好几排蓄电池,用于应对电线受毁导致的断电情况。硐室内还有通信联络系统,能够实时保持和井上监控室联络。硐室最里侧还有一个除臭卫生间。
配食物、水和氧气
最重要的是,避难硐室内配备了足够的食物、水和氧气。在避难硐室内的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氧气罩,给每个矿工持续不断供氧。记者坐在椅子上体验了一把紧急情况下用氧气罩呼吸的过程,持续的清新氧气让人觉得很放松、很舒适。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人性化设计是,在避难硐室内的天花板上,设计者还涂上了蓝天白云,这一点缀,顿时让人感觉到小小的避难硐室明亮宽敞了许多,坐在硐室里也不会使人感觉到压抑。
移动救生舱抗200米深水压
离开避难硐室后,随行副总工陈洁良说,紧急避险系统除了固定避难室外,还有两个移动救生舱。在避难硐室附近的矿洞旁边都挂有绿色塑料带,如果发生意外情况,矿工可沿着挂有绿色带子的地方撤退,迅速找到移动救生舱。
沿着矿井通道的铁轨走了3分钟左右,记者看到了停在铁轨上的移动救生舱,外看像个小型的货车车厢。进入救生舱后,能看到里面除了过渡舱、生存舱和设备舱外,还有一个紧急逃生门。陈洁良介绍,移动救生舱能起到防水、抗压和防火、防爆作用,能顶住200米水深的压力。移动救生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能容纳10人之外,舱内还配备了制氧系统、压缩饼干、药品等生存所需的各种东西和工具。
【记者手记】
每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大约上午11点左右,马坑铁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体验之行宣告结束。一路体验下来,除了整体系统的优点外,马坑铁矿对安全细节的把握和重视,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容纳60人的避难所里,设计了一个除臭无异味的卫生间;在狭小的避难硐室天花板上,画了一幅蓝天白云的图案;在小小的帽檐上,装了一块能定位的芯片便于井上救援……
这些细节不仅完善了避难所的条件,更是矿企对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每一个细节的认真考虑,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在马坑铁矿,这已然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据龙岩安监部门介绍,马坑矿业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经验,正在全国推广,龙岩目前有非煤矿山95家,煤矿147家,共242家,将于2012年底前督促其建设安全系统。